91.汉献帝禅位是被迫的吗?(上)
主讲:姜鹏
汉献帝建安年号,一共用了二十四年,换算成公历的话,就是从公元196年到219年,这也是汉献帝在许昌立都的二十四年。但到了第二十五个年头的正月,人们还沉浸在新年的喜悦气氛当中,却发生了一件对国家稳步统一非常不利的大事:大三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曹操在洛阳去世了。曹操的去世,也就意味着汉献帝和曹操,这样一个能够确保国家朝稳步统一方向前进的组合结构不存在了。汉献帝因为没有作战经验、不能掌控军队,必然独木难支。那么接下来这个国家会发生什么,将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随着曹操的去世,危机迅速出现了,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观察:首先是曹氏集团内部的危机。曹操生前虽然已经指定曹丕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曹丕和几个兄弟之间一直不太和睦。曹操在洛阳去世,曹丕远在邺城,邺城是曹操封地魏国的政治中心。曹丕的弟弟曹彰,原本镇守在长安,听说曹操去世后,急忙赶到洛阳,索要魏王的印信。曹彰要王印干吗呢?王印在手,就可以发号施令,曹彰很可能想染指王位。虽然曹彰最终未能如愿地拿到王印,但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曹操一死,曹氏集团的内部矛盾尤其是三兄弟之间的矛盾就暴露出来了。
其次,军队发生哗变。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城后,驻扎在邺城的军队发生骚动。更为严重的是,在洛阳的一支军队公然抗命,发生哗变。史称:“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也就是在没有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这支劲旅擅自鸣锣击鼓,撤离洛阳。这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军队不听指挥,擅自行动,这个情况比曹氏兄弟间闹矛盾更严重,它有可能直接影响到时局的稳定。所谓青州兵,是曹操早年起家的时候,在今天的山东一带击破黄巾起义后收编的军队。曹操正是在收编了这支军队后,实力得到了飞跃增长。在此后的创业过程中,青州兵一直是曹操倚重的基本力量。也就是说,青州兵是曹氏军事集团的核心力量,也可以说是曹家的王牌军,并不是后来加盟的杂牌军。曹操一死,连这支部队都哗变了,形势的严峻可以想象。
最后,在官员、将领和老百姓中,都出现了恐慌情绪。曹操的去世,很容易使人们对时局走向做出负面评判。再加上高层冲突和军队哗变的消息,很可能在民间流传开了,使得老百姓认为很有可能出现动乱局面,因此造成恐慌情绪,甚至有居民往南逃到东吴境内。说明很多人都对曹操去世以后的北方形势不乐观。
当危机到来的时候,汉献帝和曹氏集团的指定接班人曹丕,谁先感知到?谁的感受更深切?当然是曹丕率先感知到。弟弟曹彰索要王印,就是针对他的。军队哗变,也触及曹氏集团的稳固。针对这两个问题,曹丕身边的智囊都有相应的谋划。
首先,针对曹彰的行为,一位魏国属臣劝曹丕快刀斩乱麻,迅速继承魏王的位置,杜绝曹彰的觊觎之心。这个建议却遭到了另一部分属臣的反对因为尽管曹操生前是权倾朝野的魏王,但王位毕竟是汉献帝封的,曹丕虽然是曹操指定的继承人,按规矩,曹丕要正式继位,得先由汉献帝批准。不过这个比较守规矩的意见,最终还是被变通意见压倒。为了应对危机,魏国属臣在一天之内,就把曹丕的继位典礼给办了,以防夜长梦多。汉献帝知道之后,才派使者来追认曹丕继位的合法性。
还有一个谋划,是针对军队哗变的。针对军队中比较普遍的骚动情绪,有些属臣建议把所有关键地方的城防将领换成曹家最亲密的人,曹氏宗族成员,或者是曹氏的同乡。针对在洛阳公然哗变的这支青州兵,更有属臣建议,要予以军事打击,以做效尤。但这两条建议最终都被否决了。因为这样做很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当时形势非常微妙,矛盾一旦激化,恐怕更难收场。曹丕最终采取了安抚手段,对擅自离开洛阳的青州兵,不仅不予以阻击,而且命令地方长官给他们供应粮食,以确保他们能顺利到达目的地:青州,也就是战士们的老家,在今天的山东省一带。这个处理方法非常高明,防止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因为青州兵虽然不听命令,擅自撤离洛阳,但他们的诉求并不明确,并没有说要造反。如果派军队阻击他们,势必就真把他们逼到造反的路上去了。
但是对于曹丕来说,光做这些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化解这些危机,需要有更大的动作。面对重重危机,有一个重要议题被提了出来:要求汉献帝和曹丕之间进行皇位禅代,也就是让汉献帝把皇权交给曹丕,由曹丕来做皇帝。政权更替是大事,并不是只要有实力,就可以率意问鼎皇权。那么曹丕这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原因我们也很容易分析出来。曹操在世的时候,虽然只是汉室大臣,但可以靠自己的威望和能力,掌控局面,并处理好和汉献帝之间的关系。现在曹操去世了,曹丕无论在个人威望和能力上,都不能跟他父亲比。他有能力协调各方势力吗?他能处理好与汉献帝的关系吗?再问得直接点,曹丕说了能算吗?曹彰来索要王印,就证明曹丕连自己的兄弟都镇服不了。也正因为在大家心目中曹丕分量不够,才会在军队和百姓中间出现骚动,才会出现种种危机。说白了就是大家不看好曹丕。曹丕要度过这道难关,镇住这些不服他的人,必须借助个人能力以外的东西来增加自己的分量,有什么办法可以想呢?提高政治身份是一个办法。但他已经继承了曹操的地位,是魏王了,再往上走,就只有登上皇位了。一旦登上皇位,曹彰索要王印之类的事情也就自然解决了。索要魏王印是为了挤兑曹丕,曹丕已经是皇帝了,还要这个印干吗呢?同样,曹丕可以利用至高无上的皇权来协调各方势力,从一个说了不算的人变成说了能算的人,以此化解危机。这都是站在曹丕立场上考虑。要汉献帝让出皇位,得跟汉献帝商量。
汉献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通过我们之前的分析,大家能够非常清晰地判断出,首先是一个很聪明的人,其次不是一个怕事的人。而现在问他索要皇位的曹丕处于什么状态?不仔细考察这段历史的人们会误认为,敢于挑战皇权的曹丕肯定是春风得意,势不可挡。事实恰恰相反,当时的曹丕正被重重危机包围着,处境非常困难。这个时候汉献帝如果登高一呼,要和曹丕较劲,虽然不可能彻底铲除曹氏势力,但要打乱这个集团的内部秩序,造成他们的分裂以达到削弱曹氏力量的目的,完全有可能达到。但非常出人意料,汉献帝居然没给曹丕增加任何障碍,爽爽快快地就把皇位让出去了。而且整个仪式走得非常漂亮,给足曹丕面子。既然汉献帝有能力为自己一搏,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把江山社稷让出去,可不是转让一件普通商品。就算不替自己考虑,也得向列祖列宗有个交代啊。所以汉献帝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压力肯定也很大。汉献帝之所以这么做,必然有值得我们探寻的原因。
在现存史料中,没有直接描绘汉献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文字,我们只能靠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和历史形势来揭开这道谜底。就当时形势而言,曹彰和青州兵的表现,暗示着如果危机应对不恰当,曹氏集团很可能会出现分裂。这表面看上去是曹丕的难题,事实上也是国家的难题。如果各种势力之间出现激烈争斗,好不容易统一起来的北方,很可能会随着曹氏集团的瓦解重新陷入分裂。不仅国家统一的步伐被阻断,历史还将倒退。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就意味着汉献帝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费了,他和曹操合作取得的所有成果将化为乌有。这是大局,以汉献帝的聪明,肯定能认识到。
能不能像当初和曹操合作那样,继续和曹丕合作呢?汉献帝虽然只比曹丕大六岁,但在政治上,他们是两代人。汉献帝从八岁开始经历政治磨难,那时候曹操也才刚起家,到这时候已经三十多年了。相比之下,曹丕在政治上就幼稚得多,之前经历过的最大政治风波,大概就是和兄弟争夺魏王继承人。汉献帝和曹操的合作能够持续,不仅是因为这两个人都非常聪明、政治上都非常成熟,也在于他们一同经历过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所以在政治上,汉献帝和曹操才是一代人,有对话基础,和曹丕之间就没这个基础。汉献帝和曹操之间虽然有矛盾,但双方都能够通过控制自己的行为,把矛盾调控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政局的整体平衡。
曹丕坐上曹操的位置之后,能做到像曹操那样吗?可能得打个问号。曹丕不仅在见识、能力上不能和他父亲比,从个人气度、涵养,以及政治成熟度等各个角度考量,他和汉献帝也不在一个级别上。虽然曹丕还不至于是猪一样的队友,但汉献帝要和他合作,风险还是不小,局势肯定不像曹操在的时候那样好把握。现在的难题在于,曹氏集团成了影响国家稳定的定时炸弹。要维护已有的统一成果,不让国家再度陷入巨大的混乱,必须确保曹氏集团不分裂,这样汉献帝就有责任帮助曹丕渡过这个难关。既不能牺牲国家利益,又没法和曹丕继续合作,曹氏集团的力量,又不是汉献帝能够直接控制的。那么留给汉献帝就只有一条路了,把皇位让给曹丕。
为什么这个办法是合理的呢?曹操在世的时候,他和汉献帝,一个是最重要的军事集团领袖,一个是国家元首,政局有两个中心。打个比方,许昌政局像个跷跷板,汉献帝和曹操分别在两头,他们俩有能力通过相互协调,帮跷跷板找到平衡点。现在,曹操这头换成曹丕了,技术能力和技术套路完全不一样,这游戏就没法玩了。尤其是当国家面临重大危机的情况下,与其冒这么大风险和曹丕重新磨合平衡点,不如就把原来复杂的二元结构变成简单的一元结构,让曹丕兼有曹氏集团领导人和国家元首的双重身份。这样一来,首先跷跷板不存在了,也就不必费心找平衡了。对曹丕来说处理问题的难度极大地降低了。其次,曹丕登上皇位后,拥有更高的权威,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有利于协调各方矛盾,化解危机。
历史证明,在汉献帝和曹丕之间完成皇权交接之后,局势的确得到了控制。我们还是要强调,这是汉献帝通过牺牲自己换来的。大家要知道,皇权是曹操生前都不敢染指的东西。曹操晚年,也有很多人劝他上位。曹操说这些人是想把自己放在火炉上烤。皇权更替,会造成各方势力的复杂博弈,结果如何未必能预先算计。曹操深知其中利害,一辈子不敢染指皇权。连曹操都没把握的事情,更何况是曹丕呢?就曹丕当时的处境而言,如果汉献帝是一个自私的人,他完全有可能让曹丕更狼狈、更难堪。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青州兵,这支队伍在曹操去世以后就是强烈的不稳定因素。青州兵问题一直要到曹丕登基之后五六年,才以极其复杂的政治手段得到解决。如果汉献帝也像当年对付西北军阀一样,利用这些不稳定因素向曹丕发难,就曹丕个人而言,完全有可能吃不了兜着走。但这样一 来,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必然导致整个国家陷入混乱,使社会变得动荡,百姓的安居乐业也就不复可待。最终汉献帝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牺牲自己。
那么整个皇权交接的过程是怎样的?交出皇权的汉献帝又处于怎样的状态?关于这些问题,我们下一讲再来分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