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弘光在茅山被掠,为句容县地。
钱海岳《南明史 卷三八 黄得功传》:(破左梦庚铜陵),移镇太平。而清兵已连陷扬州、镇江、上仓卒出幸,得功令士卒蓐食,还救南京。过太平,闻清兵已入京,不得已返芜湖。见上蓦然入,泣曰:“陛下死守京城,臣等犹可尽力,奈何听奸人言至此。”上亲酌三爵饮之曰:“敬仗将军威力。”曰:“敢不效死。”时芜湖诸营犹二十万。五月十二日,上至太平,与大铖、大典欲入城,不纳,攻破之。十三日,至芜湖。十四日,诸文武议奉驾幸浙,大典、方国安先发,杜弘域扈驾,得功殿。得功不可,曰:“堂堂天子,安有奔窜,以河山拱手退让之理。”命兵屯岸,身奉上舟中。
钱著不清,观顾先生引用张怡《謏闻续笔 卷一》:“弘光至太平,以靖南家属所寓也。城门闭不纳,露宿郊外。上命卢监(卢九德)召大铖、大典等。十三日,靖南、大铖等至,咸咎上不当轻出。上亦悔,因酌三爵飲靖南曰:‘愿仗将军威力。’靖南沥觞于地,曰:‘所不尽犬马以报者,有如此酒。’于是痛哭,将士皆感激。……遂扶上登舟,十七至芜湖。”
捡张怡《謏闻续笔》原书,“将士皆感激”后,为:“靖南因太平之拒驾也,召守令诘之,不至,群击毙其使。靖南怒白上,上曰:‘逆民惟将军令。’靖南纵兵躏之,多死者。遂挟上登舟,十七至芜湖。”
某所见张怡《謏闻续笔》为道客巴巴影印,手抄本,不分卷,前有《謏闻随笔》。
联系诸资料可以判定。弘光之行如下:五月初十日夜出南京,于溧水县为兵所掠,与马士英分手。
(胡注:关于被掠一事,顾先生引查继佐《国寿录》卷二广德州知州赵公传》记载:“乙酉五月,上弃都走茅山。茅山乡之人以清兵至,约持槊自为卫,不知驾过此,夜举火乱逐,上失所在,而士英独以其卫卒二千余人南行,欲入杭州。……”同书《钱塘知县顾公传》又记:“乙酉五月十四日,马士英弃上茅山,自以兵二千余人先至杭。……甘六日太后始以六七舆至杭,居总兵府。”为证,且言:“茅山在江苏句容县东南,与溧水县相近。两书所记基本相符。”是则,俟某之《国寿录》到,再捡书。茅山之简介,捡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卷二十 句容县》为:“茅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山高三十里,周百五十里。初名句曲山,又名巳山,皆以形似名。《吴越春秋》:禹巡天下,登茅山以朝诸侯,更名为会稽,亦曰苗山。《茅山记》:秦始皇三十七年,游会稽,还登句曲。今茅山北垂有良常、秦望诸山,以始皇名也。汉有三茅君,得道于此,因谓之三茅峰,梁陶弘景亦隐居此山。《道书》以为第八洞天第一福地,有三峰并秀,其支山别阜,随地立名者,约三十余山,连峰叠嶂,南达吴兴、天目诸山,大抵皆茅山也。又有峰岩洞壑、冈垄泉涧之属,其得名者以百计。”)
是夕(胡注:观诸书,当是十二日),至太平府,刘孔炤拒纳(胡注:原先,刘孔炤被弘光派到江上防御左梦庚,南京有变,夺关至太平府),遂居都察院署,召诸臣至。十二日夜(或十三日),黄得功至太平,请入御舟,下太平府,以其不纳弘光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