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rationality)/结果神话的反主题是身份。决策的两个驱动因素——结果或身份,放在志愿选填的情境,就是前途或兴趣

以前途为出发点的决策,主要考虑就业和收入,重要性显而易见;但兴趣反映一组个人复杂特质,包含但不限于教养和能力,是预判个人长线发展的重要指标,我想指出,以兴趣为依归的抉择,对个人也是好处多多。
不讳言,如果可以考进计算机、电机、医学、法律、金融学系,应该是可以匹配市场需求,获取一定的金钱报酬。
有人尝试结合兴趣和前途的好处,说,前途也会成为兴趣的。确实,兴趣是一组加权平均的资讯集合,早年喂进去的资料包含家庭、学校环境、阅读材料和各样你没意识到的资讯,引导你初始的偏好,工作后加诸的经验也可能培养一个人新的兴趣,有些人做着做着,久了就喜欢了。
但如果你以前途为准所选的方向,是你主观排斥的选项,那大脑先入为主的特质,很可能只会不断加强这个负面回路,导致你终究必须放弃这个选择。
还有人认为,随从热门选择能体现个人能力价值。你要小心你用什么指标来定义你的能力,许多人在说自己擅长某项目时,谈的根本不是能力,而只是数学英文的分数比较高,可以用来申请高分科系。当你用成绩为标准筛选的时候,比较大的问题是一个让所有社会科学家都觉得比较毛骨悚然的问题,就是你是个有机体,你很复杂,用明确可衡量的单一指标去预判你未来的发展潜能,基本上不可能准确,误判风险高。
相反,兴趣可能才是体现个人能力比较好的指标。你擅长的方向一般来说可能带给你比较多正面经验,所以当你表示你对一件事有兴趣时,很可能那也意味你有点擅长这个领域。
同时,当你以兴趣为依归时,它反映背后一组比较复杂的资讯,像是文化语境、家庭教养、个人能力,以及其他会在你终身发展中扮演要角你却无法辨识的因素。
大脑先入为主、排斥新经验、喜欢看过的东西,所以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趋向,一辈子比较难以更改。如果考虑个人长周期的发展,还是应该以这个说不上来源自何方的兴趣为主要参考依据。
有人担心,兴趣充足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根据神经元发展研究,人脑具有适应性,我们可以学得新技能,所以技术相对是比较短周期可以克服的。
当然上述都是大周期下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你只是担心功课能不能通过这种极短期目标,那选择擅长的学门应该不会错。
有金钱压力的学子,或许会后置个人发展的需求,先追求金钱和就业的保障,那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时你要注意的是外部因素变动,像是市场动向,会不会毕业后学科已经落伍,或是供给问题,当你想挤进热门领域时,很多人也这样想,所以这就业市场的供给也很充沛,你能不能在未来找到工作、获取单位劳动下的合理报酬,是个问题。
不过我相信多数人慎重考虑大学志愿时,考虑地时间周期还是比较长远的,想一辈子比较均衡的发展,那么兴趣提供的资讯含量,比分数线和薪资预期能提供的资讯量更大更好,是个人比较好的选择依据。
毕业六年,而今我的选择问题是职业去向,两大主题可以借来分析。我考虑自己一直喜欢读书写作分析和教书,我感觉当个教师授业解惑很适合我,课余也应该可以保护一些自己安静的时光来研究。亚当斯密、马奇和哈耶克都很有魅力,他们既有社科的通论、生物体系的复杂、也有说故事的有趣。我执行我上述文章的分析,职业选择逐步朝自己的兴趣靠拢。
共勉!
2021-07-25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