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大额的开支,资金很紧张,人也紧张,抓耳挠腮地想自己的钱分布在哪些地方,有哪些钱可以找出来使用。发现一个严重问题,手上的某些资金闲置厉害,比如,住房公积金安静地躺在银行里几年,如果把这笔钱用起来,提前还房贷或者放在余额宝里,可以产生几千块的收入。
震动之余,检视一下自己的生活,发现闲置的东西很多。
小孩子的物品家里很多,差不多大小的鞋子有很多双,玩具很多个,餐具很多套,水杯多个,同季节的衣服很多套。小孩子成长的比较快,几个月就是一个样,往往是现在的衣服几个月后就不大合身,现在喜欢的玩具过一阵子就毫无兴趣,小孩子处于成长阶段,没有定性,不断的变化,这是基本事实,在这个前提下,仍旧产生了大范围的闲置。
大人的衣服、鞋子塞满柜子,塞满箱子,这个现象可能在很多家庭都是司空见惯的。买了穿穿又不喜欢了,过段时间又不符合潮流了,见到喜欢的就买买买,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我们觉得衣服永远没有合适的,衣柜里永远缺着一件满意的,正如那句话的形容“女人的衣柜里永远少一件衣服,鞋柜里永远少一双鞋”,仿佛走在一条膨胀的路上,走在一条没有节制的没有尽头的路上,欲望在膨胀,柜子在膨胀,心里却缺着一块。
书籍买了一本又一本,柜子装不下,就塞床底下。总想看新书,总想学习新的东西,总想加强学习,总想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来看看,总是有各种买书的理由,以至于书在家里泛滥成灾。我当然愿意一辈子淹没在书籍的海洋里,我当然愿意不断地学习新东西,不断地打磨自己的技能,享受读书和求知的快乐。但是,这里面有一些问题,其一,大多数的书,我只是看看而已,看过一遍就几乎不会再去看第二遍,所有的那些快乐、感悟、认知等仅仅在脑海里停留很短的时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完全停留在快感阶段,远远没有达到为我所用的程度,也就是说,读过书,却没有收获知识,没有提高认知,没有加以运用,没有创造任何价值,其二,在我比较感兴趣的、经年累月断断续续地阅读的领域,聚焦度不够,没有取得突破,大部门领域仍是半吊子、低层次的业余爱好者的程度,典型的就是英语、文学等,英语书,我买的不少,手机上APP不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学着,一直就没有能够用起来,一直就没有学会,就像一个人去登山,迷失在半山腰上,从来就没有到过山顶,文学书,我买的不少,电子书也不少,迷过诗歌,迷过散文,迷过小说,自个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多少提高,写过诗,不成,写过日记,不成,写过博客,不成,既没有写出受欢迎的作品,有没有写出过受专业人士好评的作品,更没有写出多少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我不大同意这句话,一方面,读书的作用在于求知,这一点是最重要的,另一方面,我愿意在知识的海洋里一直遨游着,就算是飞蛾扑火、精卫填海也在所不惜。
小学学过猴子搬包谷的故事,猴子迷失在果实的海洋里,每到一个地方都采摘果实,在下一个地方扔掉旧果实采摘新果实,长达后,这个故事没有忘记,故事中猴子犯的错误却一再重复。在书海里,已经造成很大的闲置,时间没有用在刀刃上,就像在大海里捞鱼,遍地撒网,不知道去追逐鱼群,没有在自己感兴趣的、喜欢的方向上深入、持续地阅读。生命有限,如果在书海里遨游几十年,最后两手空空地归来,岂不是一个悲剧。
产生闲置的原因有:1、功能重叠的物件过多,2、使用率低,3、懒惰、不自律等造成闲置。
防止闲置的措施:1、一物多用,比如,现在看电视的比较少,基本上都是玩手机、玩电脑为主,电视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2、以租代买,比如,上班离单位较近,出行可以搭公交地铁,就没有必要购置小汽车,去远一点的地方,可以包车、搭滴滴车等,3、减少不必要的物品,比如,喝水的杯子一只就够了,偶尔喝咖啡、喝茶等,没有必要配置相应的设备,可以用替代容器,4、二手物品定期淘汰或者再利用,二手书可在多抓鱼上销售,二手衣物可以捐赠,5、改变想法,喜欢不一定要拥有,拥有不一定有用,less is more,精致的、极简的生活值得尝试,6、对重点关注对象,定期检查,比如,时间、读书的方向,喜欢什么就尽量往这个方向上多投入时间,多看看这方面的书,而不是把大把大把的时间用来聊天、看朋友圈、刷抖音,专注是一种习惯,沉浸在一件事情中很久自然就会演变成一种习惯,只有把一件事从散漫提升到严阵以待,从非正式提升到正式,从业余提升到专业,才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和意义,否则,就是用时间淘沙,而不是淘金。
减少闲置就是减少浪费,减少浪费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价值。从闲置到利用起来,从利用起来到高效利用有比较长的一段路,我们需要改变。可以提出一个原则,对价值低的要利用起来,对价值高的要高效利用起来,衣服、生活用品等属于价值低的,时间、大额金钱、重要的书籍等属于价值低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