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是避风的港湾,也是矛盾摩擦不断的地方。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总期望孩子听话,学习方面不让人操心,不受社会上不良习气影响。
随着孩子的青春叛逆期(12―18岁)到来,总有逃离家门的熊孩子出现,让父母们焦头烂额,四处寻找。
回想我们的小时候,被父母禁止做一些事的时候,和父母争吵的时候,谁没想过要离家出走呢?
有时是真的想这么做,有时只是作为要挟的筹码随口说说而已,想让父母妥协,从而满足自己的要求。
如果你的孩子对你说:妈妈,我要离家出走了!能说出来这话,说明他(她)还没动真格的,就怕丢张字条或者啥也不留,从此人间蒸发,这最让家长恐惧担心。
对于离家出走这个话题,你会是什么反应呢?
是如唐僧一般淳淳教导:孩子,外面的世界很危险。车辆来来往往,过马路的时候需要有大人牵着。可能会有一些坏人,看到你一个小孩,就会把你带走,从此你就见不到爸爸妈妈,你可千万不能离家出走啊……
温和派毕竟少数,气冲脑门之下,哪还能平心静气地母慈子孝,于是乎导火索被迅速点燃,斥责顶撞,脸红脖粗,场面失控。
父亲愤怒地拍案而起:“小屁孩居然敢说要离家出走,有本事你就出去,不要再回来!”
“走就走,”儿子象一头犟牛拿起个包,挣脱家人的拉拽,冲出门外,一溜小跑消失在巷口。
这是H先生小时候的真实一幕,他跑到外面大半天,肚子饿得不行,无奈还是跑回了家。
他后来初为人父,有了女儿之后,坚硬的外壳被萌化,倔脾气也改变不少。
渐渐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主见,对父母的见解不是一味地接受,有时父女之间话不投机,原来乖巧听话的女儿,竟然和她亲爸闹得不欢而散。
往事的那一幕再次重现,惊人的相似:女儿抓起书包,往门外冲,妈妈在一边拽住胳膊:“你到哪儿去?”
“别拦着,让她走,反了她!”H倔脾气又上来了,抄起门边一根木棍就要打过去。
妈妈夺下木棍,拉扯拖拽,拼了命抱住女儿,总算把她拽回房间,母女相拥,女儿泣不成声……
“你俩就不能好好讲话吗?三句话讲呛了,还火上浇油了?”妈妈等父女俩冷静下来,摊明了就事说事。
“你爸小时候,跟你爷爷闹别扭,也离家出走,怎么样?外面好玩不?肚子可不听他的话,最后还不是回自己家。”H的光荣旧事被夫人揪出来,女儿破涕为笑了。
“孩子面前,能不能给我点面子啊!”H作为一个大男人,有点难为情地也笑了。
“还有你啊,小姑娘家的,脾气也倔得不行,怎么不象你亲娘的好脾气呢?遇事先冷静,心里数个10秒,火气也就下去了。”
“好的,妈,我跟爸向你学习。”
“好,夫人讲的对,冲动是大魔鬼,我们爷俩努力改正。”
一家人心平气和,遇事冷静,大人别摆出高高在上的模样,和小孩能好好沟通,体会到父母良苦用心,他还会以离家出走这形式来对抗吗?
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你受惊吓的时候,才不会害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