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反思集子,学着圣贤吾日三省吾身。假如说了什么过分话,做了什么造孽事,过不了心中的道德坎,便茶不思饭不想,苦坐塑料椅子上批判自己。直到在纸上列下了条条框框的规矩,以防未来再犯,才能心无重负神情坦然。
所以我应该是崇尚理性的人,觉得能凭意志约束自身,是个了不得的行为。结果不尽如人意,错误一直在犯,集子越堆越厚。自我批判搞多了,神经衰弱不说,倘若脸皮再薄一些,只怕早给自己下了死刑。就连朋友都被我的离奇心态缠弄到崩溃,差点断了联系。
最近又随意翻阅了一遍集子,发现许多反思的发生,都缘于喝得烂醉,失了矜重。这就很矛盾,按理说要贯彻好理性主义,应该与酒绝缘,又不肯,说明自己就算再怎么装神弄鬼,心里还是向往交流,交流配上酒水,高上一个层次,姑妄称之取乐。那就说得通了,日常这么严肃,还不让取乐,真就在菩提树下成了神仙。
经过我肤浅的观察,喝酒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浅入深出,喝得少吐得多,得不偿失;一种深入浅出,喝得多尿得少,拔高一层。最后一种就厉害了,喝与不喝没有两样,无论下肚几杯,种类囊括啤白洋,挺胸抬头打个嗝,挥发的是天人合一的气场。这等功力不在酒精里摸爬滚打几十年驾驭不了,可谓不进不出,境界颇高。
我还小,火候未到,暂属第一种,喝大必吐。隔夜饭菜若是没来得及消化,也一起清空。有时想来,实在是亏本买卖。这应该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喝法,酒精莫名成了催吐手段,倘若李太白在世,恐怕得捶胸顿足作诗一首,怪罪人们亵渎酒精。我越俎代庖,先行一步:
酒杯摆荡,
晃出来的点滴,
是提防,
待会儿吐断了肠。
不要慌张,
那咆哮奔跑的,
是醉后,
淫乱的夏娃亚当。
喝酒,也不是每个酒局都合心,尤其讨厌故弄玄虚的那种。本来都很年轻,非要围上一桌,我捧捧你,你夸夸我,喝得满桌子臭屁味道。中年人那套仿得又不全,还丢了取乐滋味,毫无必要。也不喜欢陌生酒局,碰几个杯下来,目瞪口呆如坐针毡,气氛尴尬沉默,让人不自觉地扣紧脚趾绷紧脸皮。
所以交流才是喝酒的精华,平日堵在心里的话,酒水冲刷几道,也就通畅了。随着氛围愈演愈烈,走向可左右飘动,怀古伤今痛定思痛,可以鬼哭狼嚎相拥而泣,畅谈文史哲,也能长些涵养。你来我往觥筹交错,大哭大笑大醉大睡,不同的心脏搭上了高速路,人情冷暖一触即知,美哉。
喝酒也是破茧自控的妙方。喝到一定量,腹腔内的原始情欲一勾起,就想性爱想破坏。能否扣紧皮带管好手脚,就是人与动物的差距。不过怀着一颗有容乃大的心,暂且抛却道德层面来说,失态一两次应该原谅,多了就有故意之嫌。狗犯错揍一顿也能管控个三两天,作为高级物种,阴沟翻船两次,必得长点记性,否则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什么视情况而定。
作为绝对理性的崇拜者,对于喝酒,纠结一番还是作出了最后的让步,不能喝了今天荒废明天。所以每每大醉,第二天必然多看几页书,聊以慰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