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灵休
语写开始时间:2019年6月3日
你有没有思考过一道脑洞题,“假如生命只剩一天会怎么样?”是好好道别,还是选择挥霍,亦或是纵使生命只剩一天,依旧把握好去做很多事。
电影《时间规划局》里,男主人公威尔就在面对这个问题。
在影片世界观所设定的时空规则下,每个人都可以无条件活到25岁。从此会自动再获得一年时间,并且倒数计时,剩余的生命长度会以数字的形式浮现在每个人的手臂上,每时每秒都在提醒着我们,还可以活多久。
你有机会长生不老。时间可以去交易,可以被赠与,或是努力工作来为其续杯。
根据生命余额的不同,人们分住在不同的区域,最富有的人可以拥有100万年的时间长度,而电影主人公威尔,生于最贫困的穷人区,28岁的他,只剩下1天的生命余额。
他很可能和他妈妈,或者其他穷人区的人一样,努力工作,拼命奔跑,却依旧无法延长太多的生命线,突然某一刻,就倒在了时间计时器的终点。
他却在最后这24小时里,被亨利,一个厌倦了世界选择离开的人,赠予了一百多年的时间,从而触发了一系列的故事。
1
没有一夜暴富,也是件好事
影片里,威尔在得到了时间小巨款之后,送给了自己穷困的好朋友10年,希望改善他的生活。结果朋友却用来喝酒享乐,最后酗酒而忘,一场唏嘘。
人可能因为某种意外而获得了一笔钱,却很难有能力去守得住认知以外的财富。
就算剑飞老师说到的,绝大部分富人用于创富的时间并不多,他们把握了时代给予的几次大机会,其他大部分的时间则需要守富。
守富,远比创富要难。
对于普通人来说,若没有提前准备过,并没有能力去面对一夜暴富 。
就像是对于巨额彩票获奖者的追踪显示,从最开始一夜暴富的快乐,到恢复之前的平静,一般不超过三个月。
而85%左右的人,也会将奖金在几个月到几年之间挥霍完,回到原本的生活状态。在这种大起大落间,拥有和失去的交错中,很多人会出现心理问题。
曾经的苦日子不愿意再回去,而享受过的繁华也没有能力自己去获得。一场回不来的镜花水月。
所以,思考有钱之后怎么去对待财富,需要在财富来临之前就去进行。
不要觉得那和自己无关。谁能说得准,现在和自己没关的,未来是不是就会降临?若有幸拥有,不要因为没有提前准备好,又再次丧失。
2
赚钱,就是在赚时间
电影里,每次看到每个人手臂上不断缩减的数字,都心头一紧。、
看过电影之后,我经常扫一眼自己的手臂,想象那里有一个数字,一秒一秒的减少着。或是专门打开“时间统计APP”,看着我设定好的时间长度上,时间如何分秒减少的过程。
以前觉得,直面生命的有限会不会很焦虑?
试过之后并不会,你会更愿意去减少并没有实际意义的事情,比如焦虑本身。
把焦虑的时间用来学习,用来体验,用来创造,用来赚钱。
赚钱意义不在于贪恋富人区里的奢华,而是可以拥有选择的权利,和买到时间的能力。
3
要有时间充裕感,但不要有时间多余感
没有人喜欢活在时间的紧张中,它让我们无法看到远处,无法做创造未来的事。
就像《贫穷的本质》里,当穷人拿到了一些救济金或多余的钱,会花掉去及时行乐,而不是储蓄和投资。
而这甚至是无可厚非的,在极其困苦的生活下,能够暂时性地感受到一些甜蜜和美好,是如同毒瘾一般的吸引力。
所以,人能为未来打算,需要一定的充裕感。但这样的充裕感不能太多,多到随意挥霍亦不可惜,也难去珍惜。
富人区的居民们不会奔跑,不会感觉到一天可以做很多事,不会为解决一些现实的问题,突破和拼搏。
就像我们常常抱怨事情很多,没有时间做事,想等着什么时候有完完整整的时间再行动。可当我们有从头到尾完全没有情要做的日子来临,更可能丝滑躺平,而不是站起来奔跑。
在胜任范围内,多做一些事,才容易去提升和维持行动的节奏感。
4
去到更有利于发展的地方
“当你周围都是穷人,甚至都不敢发财。”剑飞老师讲解电影时的这句话很扎心,而且还扎了好几刀。
第1刀,当你身边都是穷人,致富的难度就很大。
我们太容易被周围人影响,无论是谁,和所在的群体相异,都是一种压力。
认知心理学有个经典的实验,面对长短不同的两根线,当每个人都对显而易见的长短说出错误的答案,哪怕你相信自己看到的,也倾向于说出和别人相同的答案。要错,就大家一起错。
或是真的勇敢说出了心中的信以为真,也会因为和群体不同而感受到压力,在身体上产生明显的激素反应。
放到实际生活中,我们可能已经感觉不到这种压力。因为日复一日的生活,早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的认知和想法。
你会融入环境,并且按这种环境里,人的思维方式去生活。
直到你有一天离开,去到其他的地方。才发现你以为的全世界,只不过是很小的一个角落。
你以为的理所应当,却是别人的从不如此。
电影里的主人公,从最贫困的地方到最富有的地方,不过是一趟车程的时间。这当中并没有能力上的改变,或技术上的提升,却在富有的地方很容易地抓住了机会,也变成了富有的人。
一个人的努力很重要,在什么地方努力更重要,有意识地主动去探索不同的地方更更重要。
这是促使我们去思考人生真谛的途径,也是丰富生活本身的方法。
5
当暂时无法改变环境时,还可以做什么?
改变环境是非常好的成长路径,甚至可以说是捷径,却不一定在实际生活里,短时间内就能完成。
那么当环境暂时无法改变时,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可以在交通如此便捷的时代,买一张票,去到这个时代里最繁华的地方,感受和体验不一样的时间流速。
去看看那些能够住在那里的人,他们做了什么,他们为什么可以做成事?他们把握了什么机会?他们所在的地方,有没有什么是不住在这里,也可以去使用和把握的?
可不可以和那里优秀的人交流,去感受他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视角,去跳出自己的局限了解世界。
也可以在物理环境之外,打造自己的精神环境。多读一读书,去主动吸收高质量的讯息,去感受艺术和美的熏陶。
更或者可以去影响你身边的人,也在一定意义上去改变了你的环境,哪怕再少,都有意义。
6
从来没有救世主
而无论优秀的人多么卓越,都不要把任何人当成救世主。
电影的结尾看似是个大团圆的结局,财富流动的壁垒被打破,固化的阶级也流动了起来。
但是,然后呢?
稍微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答案就显而易见。当所有的资源被打破重组,公平可能只出现在打破的那一瞬间。
此后,依旧会重新流动起来,去向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依旧会有多有寡,多和多的聚集,寡和寡的相遇。
因为这个世界上从来都没有救世主。救世主可以救一时,但除了你自己,从来没有谁可以救你一世。
之前有一句很扎心的话,只有弱者才会争公平。而强者会直接去努力,为自己争取到想要的东西。
顶级的强者也会兼济天下,心怀苍生,会愿意为更多人的福祉去奋斗。
但永远不会有人,长久满足谁的坐享其成。
不改变自己的生产结构和思维方式,不去主动学习和突破,不去克服及时行乐的快感,为自己的发展做投资,哪怕所有的财富恢复出厂设置平均分配,也不会在身边停留太久。
7
如何看电影
《时间规划局》的豆瓣打分不算太高,很多观影的小伙伴会去挑它逻辑上的漏洞,情节上的瑕疵或者剧情安排上的不妥。
我之前看电影也是如此,特别喜欢去挑错。但对于并不参与电影拍摄的我们来讲,并不需要去操心电影怎么可以拍得更好。
无论看到什么,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为自己所用才是重点。读书、阅人、遇事等等都是如此。
把重点放到我可以从中学到什么,可以从中拿走什么,哪怕是一个30分的内容,取其精华,也比批判剩下的70分有价值。
更何况电影只是提供了素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价值的挖掘,把30分的内容创造出300分的内涵。
一部好的电影,或者说一个好的素材,可以让我们从很多视角去挖掘它,也值得我们一帧一帧去品味。
品味出,值得和自己碰撞的那部分。
8
为什么是威尔?
带着这样的视角,观影中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威尔可以从穷人区逆袭?
在我看来,他有勇气,敢想也敢干,不会困于游戏规则。他决策果断,行动迅速,任何情况下,不到最后一秒就绝不放弃。
也试着开一个脑洞,就算在各个区之间阻挡的屏障没有了,又有多少穷人区的人,敢于长途跋涉的去向富人区呢?
去挑战和以往不同的生活方式,那里有着极高的生活成本,有着不熟悉的一切。
就像现在的我们,一张机票可以去全球任何的地方,而我们又真的愿意主动去驰骋哪里?
远方的一切永远充满未知,但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另一个和勇敢同样可贵的,是威尔的友善和利他之心。他会在自己都不充裕的时候,把时间赠给可爱的小妹妹,会在自己改善的同时也照顾他的朋友,会帮助所有他能帮助的人。
一个有能力且真诚的人,无论生于何处,都总能持剑走四方。
9
珍惜时间,忠于热爱
电影就是电影,我们可以通过金钱换时间,可以去提高抗风险的意识。但无法无限期地为生命的长度续费。
所有的见识和思考,驰骋和探索,也常常不过是一重重解答每个人心中的疑问:我到底应该怎么去活?
影片里的穷人,羡慕着富人的繁华,富人却反过来羡慕穷人的鲜活和刺激。
不曾拥有的求而不得,已握手中的惶恐失去。
想来,纵使生命万万年长,没有热爱,也只是虚度。就像影片最初把自己生命赠给威尔的富人,一边说着“请珍惜我的时间”,一边对自己的时间因虚无而厌倦。
文至此处,又看了眼我并无数字的手臂。
仿佛那里也有个隐性的生命计时牌,而写完这篇文章的此刻,享受了一段书写时光的此刻,我在心里又为它续了一个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