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离开了,原本4个人的组成又变回三人,生命就,是这样,有人同行有人离开,同行时有欢乐有冲突,离开时有失落有悲愤。
不管怎样,最让我开心的是每个人离开的时候都给我们留下了礼物,r也是如此,昨天的情景深深地烙印在我身上。
今天,是我们自己开始的第一天,我还没时间很认真地拆礼物,不过在我的心里隐隐地有第一个礼物的样貌。
第一个礼物是什么呢?
那就是——为什么孩子会长成敏感的性格,或者说对自己十分不确定的不安全感。
昨天r因为不愿意就此结束在心家园的日子对妈妈发脾气甚至攻击妈妈,而妈妈立刻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甚至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定而顺从孩子。但事实上这个决定是r妈妈在周一早上对孩子说的,而决定是在那之前就已经做好的,可是因为孩子的哭闹,她两度自我怀疑并想要改变自己的决定。
问题在哪里呢?
孩子对妈妈发脾气甚至肢体攻击,是他们因不愿意分离或改变而产生的委屈所造成的压力过大,让他们觉得无法承受,因此转化为攻击(这其实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假如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我们掉链子,放弃坚持自己的决定,虽然看上去他们的情绪缓解了,但那种压力依然卡在身体里。
怎样做更合适?
我认为看到孩子的情绪并接纳他,然后让他通过大家都能接受的方式表达情绪。昨天嘟嘟让我抱着他,而且他一直趴在我的肩膀上,到r离开了之后,我们到回家还抱了好一会儿,到吃饭的时候他才好起来(化失落为食欲),饱饱地吃了一顿之后,他又嗨起来了。
这个方案的理论依据是正面管教里的“愤怒和3A”,而具体的解决方案因人而异,因为妈妈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更清楚孩子需要什么,不过他当然不需要别人的妥协,因为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冲突就是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机会,如果妈妈妥协了,以后他遇到这样的事情就只能用妥协的方式来解决,但事实上,他根本不愿意妥协,我想,谁都不愿意妥协或者委屈求全,可是他没有学过其他的方式,所以对孩子来说,他非常纠结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白天我还没有把这个礼物拆开,不过我决定要好好观察,看看在晨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因为他和r是那么地像——当他和嘟嘟起冲突的时候,我很快地察觉自己的情绪,并把它转化,然后用尽可能客观平和地引导他们去看到问题并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比如下午晨对着嘟嘟发脾气导致嘟嘟冲他吐口水,晨大声喊我告嘟嘟的状,我先是让嘟嘟自己擦掉,然后再问嘟嘟吐口水的原因,知道理由之后,我问晨怎么交流比较好,这一次我没有带着他练习,而是让他自己思考,同时我也明白我的言行举止也会对他造成影响,所以接下去我要狠谨慎自己的言行。
晚上嘟嘟说不要晨帮他放水,我问嘟嘟是什么原因,他说是因为晨打他,接着我引导他们互相沟通,最后他们答应再尝试一次让晨帮嘟嘟放水,这样的沟通让我觉得很轻松。
我想,育儿路上我也不必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小步前进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