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重新做了一遍性格测试,本以为过了这么几年,会悄无声息的有所改变,但是实际上结果一点都没有变化,嗯~有些人性格一成不变,有些人性格一天一变。
敏感是无法摆脱的被动属性
第一要素就是敏感,太敏感了,这种敏感不是那种疑神疑鬼,不是那种脆弱不堪,主要是来自有点超常的洞察力。说白了就是看的太清楚了,虽然没达到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程度,但是对一些客观事实的演变规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判断。
即便是在矛盾爆发面前,还是会很精准的找到矛盾转化的主要环节,然后问题就来了,看到了问题所在,甚至想到了解决和缓解的方法,但是,就是不去做!只会去打分,去给这段关系,这个事件打分,不及格,及格,满意,很满意,然后推演出各种后果,发现无力改变或者收效甚微,就又陷入了敏感的内耗。你摆脱不掉。
致命的疏离感
淡淡的,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绿老头都会被这么评价过,我听到的最多的评价就是淡,淡到无欲无求,淡到清心寡欲,但是其实并不是,大多数时候是外冷内热,也渴望热烈,只不过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疏离感,好像隔着好几层玻璃,看得见,摸不着。
社交活动中,基于自己的洞察力和对关系的疏离感,在相识之初就会判断这段关系是不是可以继续,这个人是不是可以深交,深交到各种程度?都有一个大概得预估,可怕的是往往还蛮准确。
刚认识INFJ,会觉得友善、温和,让人舒服,好像可以轻易靠近。但很快就会发现INFJ有自己的精神边界,一般人很难踏进。特殊的寡王体质,心事重,要好的朋友很少,比起三五好友,更喜欢一对一深度交流。这种深度交流会让INFJ有种精神满足感,并愿意在这种环境下把自己的精神边界稍微放松,所以这个时候,可能更接近真实的自己。
强大的精神内核
算是一种精神洁癖,追求自由和精神上独立,一直在寻找“我是谁”的路上,探索自己的人生使命。做事是需要使命感来驱动的,很难PUA自己做不喜欢的事,平时看起来可能忧郁颓丧,一旦找到生命的热情,就会重新焕发生机,涅槃重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看起来总像个精神病,一会颓得要死一会容光焕发。
这类人好像更适合去搞艺术,搞哲学,不管地球会不会爆炸,只会去探索人生,活着的意义,哪怕在探索的路上,他们一直在否定意义,活着没意思,生活没意思,工作没意思,但是脚步从未停下。这也就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内核,看起来没有精神支柱,但是寻找本身就是一种支柱。
写在最后
最开始我对性格的分类很不屑,感觉这种划分就跟什么星座啊之类的比较像,大多数是大数据的概率学。因为存在一个很常见的现象,就是人一旦发现自己属于这类人,就会不自觉的把这个分类里的标签拿下来贴在自己身上,然后对号入座,一看,诶?这不就是我嘛?我就是这样啊!长此以往,愈加坚信自己的“人设”,所以这种不自觉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之所以是infj是因为是选择了成为infj。
当然,以上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大众,也不用信,仅供娱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