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思维导图
感想: 过程性评价很重要的就是实现了“看见学生思维”。
学生的错误并非随机,而是被日常经验、规则泛化等塑造的系统性认知轨迹(如分数比较中对“分母意义”的错误迁移)。这让我反思:老师以往批改作业只标对错,却错过了解学生思维的契机(讲座中经常看到抱着一大摞作业忙于批改的老师)。
书中的教学技术更具实操价值:延长“等待时间”,给思考留呼吸感;从“评价性倾听”转向“解释性倾听”,不再急着要答案,而是追问“你怎么想的”;ABCD卡、出口通行证等工具,让全员参与从口号落地为行动……这些方法,本质是搭建“教师—学生思维”的对话桥梁。
未来教学中,教师或许更应该耐心地“蹲下来”,透过答案看见学生的认知世界,让形成性评价真正成为教学调整的指南针,而非冰冷的判断标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