侄女下班回家,见满地都是沙发坐包,玩具遍地都是,问儿子:“爸爸呢?”儿子努努嘴说:“刷手机呢,一天了。”
这种情况,应该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你是否计算过自己每天花在刷短视频、看碎片信息上的时间?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切割成无数碎片,当深度思考变得越来越困难,阅读,尤其是读书,似乎成了一种“过时”的奢侈。然而,正是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01 书,是三代人之间的桥梁
想起设计桥梁时,父亲翻着设计标准教我应力计算;设计房屋时,手把手教我配置钢筋的场景,专业和书籍,让我与父亲有了除了血液之外的紧密链接。
我和父亲学一样的专业,都是工程师,甚至我现在的职称比父亲当时还要高。
我的书柜里,最弥足珍贵的是从父亲书柜搬到我书柜的那些发黄的书,有专业书籍,有经典名著,这些书籍的迁移,是我接过父亲的专业火炬,注定将专业传承,将读书继续,高中时我尝试着读父亲书柜里的《史记》。
女儿小时候,我最喜欢在夏夜的阳台上,摇着蒲扇,给女儿讲《西游记》里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如何历尽艰险,孙悟空如何智斗妖怪。那些故事成了我和女儿最珍贵的亲子时光。
女儿工作了,每当我买书,都会买两份,一份寄给远在南京的她,一份留给自己。
前年,当我和女儿同读一本《史记》时,突然明白了什么叫作“文化的传承”。
一本好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祖辈、父辈与子辈。在共同阅读中,我们不仅分享了故事,更传递了价值观、智慧与爱。
在这个每分每秒都在更新的世界里,书是少有的能让我们停下来,感受连续性的东西。
02 书,是随身携带的世间
作家毛姆曾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但我更觉得,书是一扇任意门,让我们得以穿越时空,体验无数种人生。
通过《活着》,我们理解了苦难中的坚韧;透过《百年孤独》,我们看到了一个家族的兴衰与大陆的沧桑;在《小王子》中,我们重拾那份纯真的智慧。
俞敏洪老师、樊登老师有随身带书阅读的习惯。
我也喜欢随身带着一本书,有空时,随时随地都能翻阅。机场候机厅里,也常常看到看书候机的人。
5年前打败北大才子,拿下诗词大会冠军的外卖小哥雷海为,送外卖的间隙都在看书充电,进入另一个精神世界。
你无法亲自去经历每一种生活,无法与每个时代的智者对话,但书给了你这样的机会。它让你在有限的生命里,获得无限的人生体验。这种深度,是任何碎片化信息都无法替代的。
03 书,是治愈心灵的处方
有个朋友经历严重焦虑期,她说拯救自己的是阅读。在那些难以入眠的夜晚,是书本陪伴她度过,并在其中找到了平静和力量。
我同事的女儿深陷产后抑郁的泥潭,直到她遇见维克多弗兰克尔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位从纳粹集中营幸存的心理学家写道:“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处境时,他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改变自己。”这句话像一束光穿透了她内心的黑暗。她开始在育儿琐事中寻找微小意义,记录每个温暖瞬间,慢慢走出了抑郁的阴霾。
心理学中有“阅读疗法”的概念。合适的书籍确实能够抚慰心灵、启迪思维、帮助我们找到问题的出口。
当你迷茫时,一本哲学书可能帮你理清思路;当你失落时,一本诗集可能给你美的慰藉;当你焦虑时,一本散文可能让你重新发现生活的美好。
04 读书,让这个世界不再孤独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读一本书时,突然看到一句话,正好说出了你一直感受却无法表达的东西?那一刻,你意识到自己并不孤独。
去年冬天,我在上海打工的侄子经历了一段低谷。刚步入三十岁的他,在都市的喧嚣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迷失,工作的意义、情感的归宿,一切都显得模糊而遥远。
偶然,在一个加完班的深夜,他随手翻开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到“生活是一张永远无法完成的草图,是一次永远无法正式演出的彩排”时,他突然在空荡的公寓里笑出了声。
那一刻,仿佛有个遥远而智慧的声音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他:你此刻的迷茫,不过是生命最真实的形态。他在书页的空白处写道:“原来早有人在此处等我。”
阅读让我们与作者、与无数读过这本书的人产生连接。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的不同角落,有人和我们有着相似的困惑、相似的喜悦、相似的领悟。
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是人类的独特礼物。它提醒我们,尽管生活境遇不同,但人性的核心是如此相似。
结语
碎片化娱乐自有其价值,它能提供即时放松和片段信息。但如果我们只满足于此,就如同只吃零食而不吃正餐——看似满足,实则营养不良。
阅读,尤其是在这个时代,是一种选择,一种抵抗,一种坚守。它选择深度而非表面,选择连贯而非断裂,选择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试着每天留出30分钟给一本书吧。刚开始可能会不适应——毕竟我们已习惯了高速切换的刺激。但坚持下去,你会重新找回那种久违的沉浸与满足。
在众声喧哗的时代,阅读是给自己一座安静的岛屿,也是给思想一片肥沃的土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