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有趣的年代,周朝被分成很多小国家,周天子沦为傀儡。
我读有关这一阶段的书籍的时候,最让我困惑的就是这么多国君的年号记不住,还经常搞混。估计也是没下功夫吧。常见的几个字,好像大家都喜欢用。想什么“襄”“桓”“庄”这几个字特别常见。很多人都用过。比如,宋襄公、楚襄王、齐桓公、鲁桓公,齐庄公,鲁庄公,齐献公,晋献公、卫献公等。后来,这些国君的国号由什么什么公又变成什么什么王。没考究过从公到王之间是要经过怎么一个过程才能顺利改变。春秋时代,好像什什么公叫的比较多,到了战国时代,就变成什么王了。
中学的语文课本里有一篇古文叫《曹刿论战》。这个故事讲的是鲁国和齐国打仗。鲁国的国君叫鲁庄公。虽然齐国也有一个国君叫齐庄公,但是,跟鲁庄公打仗的不是齐庄公。不然我们可以看一出庄公对庄公的好戏。当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桓公。
齐国和鲁国这一对冤家一会亲如一家一会又打成一片。到现在人们都把山东这块地方叫齐鲁大地。他们是邻居,互相有个照应很正常,互相占个便宜也很正常。
当年,齐国的老国君被暴徒杀死,齐国一片混乱,两个儿子各奔东西。一个叫姜纠,由管仲护着就逃到了鲁国。另一个叫姜小白,由鲍叔牙护着,逃到了另一个小国家,不太有名。现在有个酒的品牌叫江小白,不是一回事,他们之间没关系。
后来齐国恢复秩序后,两个儿子争抢王位,住在鲁国的姜纠没当上国王。要是他当了国王,齐鲁之间就没有那么多战争了。不但没当上,还送了命。另一个儿子姜小白抢先回去做了国王,这个国王就是现在要打鲁国的齐桓公。
姜小白当了国王变成了齐桓公。头一件事就是要干掉还在鲁国的他的哥哥姜纠。姜纠有鲁国庇护,姜小白带着鲍叔牙连鲁国一块打。几年下来,齐国连连获胜,鲁国连吃败仗。鲍叔牙的军事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
很长一段时间,鲁庄王一提到他这个近邻就怕。
可能也是接连获胜的缘故吧,人啊,能免都有这样的毛病,轻敌啊。鲍叔牙也是。结果有一次在长勺这个地方跟鲁国打仗,就输了。也就因为此事,成就了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傻逼曹刿。还写进了历史。就是我们课本讲的《曹刿论战》。一句名句由此诞生,叫,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是捡了个大便宜,就因为打败了名噪一时的鲍叔牙。以后再也没有听说过曹刿什么事。
齐国,是姜子牙的后代,齐国的国君都姓姜不姓齐。姜纠也很冤,他是应该当上国君的,他是老大。只是出了一点小意外,回国的路上,姜纠的跟班管仲在姜小白必经之路埋伏暗杀姜小白,失手,让姜小白成功逃脱。管仲,就是诸葛亮自比的那个人。姜小白的跟班也是一个特别牛逼的主,名字叫鲍叔牙。或者叫鲍子。这个人最大的好处就是气度大,气量大,不计较。
他和管仲是发小。年轻时候又一起经商做买卖。管仲是个穷小子,鲍叔牙是贵族。我也不明白这俩人怎么就成了好基友了。说是做买卖,其实,管仲又拿不出本钱。鲍叔牙呢,分红的时候还给他不少。后来鲍叔牙在官场混,也带着管仲,推荐他当官。管仲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有作为的主,做买卖亏本,还要占便宜,经鲍哥推荐当军官打仗,又不愿意冲锋陷阵,一打仗就躲起来,贪生怕死的。即便这样,老鲍可一点也没有嫌弃他,总觉得他是有才华,只不过没有发挥出来。
后来两个人各带一个公子出逃,回来的路上,鲍叔牙险些被管仲的弓箭所伤。这些还是不计较。两个人各为其主,战场上兵戎相见,打得不可开交。鲍叔牙打败了姜纠,活捉了管仲。还是一如既往赏识他。在姜小白面前推荐管仲,让管仲做了更大的官。
可以这么说,鲍叔牙真是慧眼识人。管仲后来的所作所为,谁看了敢不服?治理国家,推行新政,操练军队,样样干的风生水起。齐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