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心理学后,接触到很多因为孩子越来越难管、和孩子沟通不畅、孩子逆反、辍学等原因重新走入课堂的家长。
这些家长希望可以学习一些新技巧,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的学习也格外认真,改变也很大,比如:以前情绪化的妈妈突然变的温柔似水,爱指责的妈妈变的通情达理。
当他们把十八般武艺一一用到孩子身上时,生活却给了他们响亮的一个耳光。
其中一个孩子对他妈妈说:“妈,你这样真假。”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是:因为你没变。
情绪化的妈妈希望通过自己的温柔,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爱指责的妈妈希望可以通过讲道理、表达需求来让孩子好好学习。
但其实,把所有的情绪都憋在心里,把所有的指责和控制变成了遥控器。当你不会控制情绪,如何教会孩子和情绪做朋友;你不能真的轻松自由的生活,怎么教给孩子为自己努力和负责。

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孩子就会如何处理。
最近一堂课中,一位50岁左右的妈妈希望可以和女儿更亲密。
女儿23岁,今年就要结婚。唯一的女儿即将出嫁,妈妈的内心非常的不舍,希望可以在结婚以前可以和女儿有更多的相处,可女儿并不愿意,非常排斥和妈妈接触。想起女儿小时候软软糯糯可爱的样子,现在却和自己这么疏离,心里非常难过。
这位妈妈笔直的坐在我们面前,脸上是安静到麻木的平淡,唯一能感受她落寞的时候,是在说“女儿现在和我一点也不亲”时那低头的样子。
看着这位妈妈,我们是心疼的,同时也知道了女儿为什么不和亲密了。
我们了解到在女儿小的时候,她因忙于工作,把女儿托付到姥姥家。上小学的时候才接回来,初中后女儿就开始住校的生活。小时候抱女儿比较少,基本上没有和女儿亲密的接触过,现在想补上,女儿却不给机会了。
我:“那你小时候,是怎么和爸爸妈妈相处的?”
她:“小时候,爸爸妈妈很忙,要赚钱养家。但我很爱他们,我也知道他们很爱我。”
我:“还记得在他们面前撒娇的情景吗?”
她:“不记得了,好像也没有过吧。那时候,父母都很忙,我又是老大,要照顾弟弟妹妹,哪里会撒娇。”
我:“所以你和孩子的相处方式和父母当你对待的方式一样。”
她:“是的,我要工作,这样才能好好的爱她,给她好的生活环境。就像父母给我的一样”
我:“但,你的孩子并不这样想。”
她:“是的,所以我现在很痛苦。”
这位妈妈在小时候没有从父母那儿得到亲密的体验,也就不会和她的孩子表达亲密。
孩子小的时候,尤其需要父母通过语言和行动来表达亲密和爱,来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现在的孩子因物质环境更好,灵性更高,对精神层面的需求也就更高。
而这位妈妈坐在那儿给人的感受是冷淡,女儿从小没有得到妈妈亲密的表达,容易产生不被接受、不被爱的暗示,也就拒绝向妈妈表达自己的亲密。
最后这位妈妈知道,想女儿和自己亲密,首先要自己先学会亲密。
因为她教不会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孩子爱打人,先从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始。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永远是那个美好的天使,而不是别人口中的“熊孩子”。
朋友晓倩的孩子就属于人见人爱的小天使。长长的睫毛、水灵灵的大眼睛,笑起来的两个小酒窝,当他眨巴着大眼睛,奶声奶气的叫一声“阿姨好”时,所有的人都想把他捧在手心里。
就是这样一个小天使,最近却让晓倩烦恼不已。
前几天晓倩抱怨:孩子三岁了,现在就是一个小魔王。特别爱打人,前几天爸爸不让他手机,孩子边打爸爸边脱口而出“打死你”。你说这可怎么办,打也打了,骂也骂了, 都不管用。爷爷奶奶也只能边无奈边自我安慰的:这样也好,到了幼儿园这样的性子不受欺负。

听到这里,我把Dr.魏《给孩子的未来脑计划》的一段描述发给她:
如果孩子爱打人,首先家长要反思,孩子的成长环境中有没有鼓励暴力的因素?
比如,孩子大了长辈,有的长辈会跟孩子用开玩笑的语气说:“呀,你敢打长辈,小坏蛋!”这样的表现会让孩子错误地以为可以用“打”来获得关注。另一种极端的方式是,一看到孩子打人,家长就觉得特别气愤,揍孩子一顿,用惩罚的方式让孩子“长记性”。这样本身就是给孩子做错误的示范,让孩子以为可以用打人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可能会想“爸爸妈妈比我高大、有力气,他们可以教训我,我也可以教训比我矮、比我小的人。”
看完晓倩追悔莫及的说:“可不就是这样。”
孩子一岁多的时候,爷爷就扶着孩子的手,逗孩子说:“来,打奶奶”。
有一次孩子打到爷爷的脸上,我们刚要教训孩子,爷爷说:“没事,没事,又不疼”。
孩子拿手机的时候,他爸爸就抢过来,拍着小手说:“不许拿手机,再拿打手手。”
晓倩着急的追问:“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呢?,可不能让孩子这样下去了,不然长大了更管不了。”
关于孩子打人这件事,书中也有详细的办法: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正在打人,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立刻坚决地制止。注意,态度要坚定,握住孩子的手,带他离开“打人现场”,稍微远一点。这样能帮他的情绪“降温”。
然后,我们可以跟孩子一起回顾事件,帮助他解决问题。我在前面说过,孩子可能因为语言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够而付诸暴力。他们的前额叶没有发育成熟,我们大人这时应该充当孩子的前额叶,帮助他理性思考。我们要理解孩子,帮助他梳理问题所咋,然后跟他一起想办法解决。
孩子冷静下来后,别忘了提醒他跟对方道歉。

育儿育己,家长要想让孩子多用非暴力的方式表达自己,首先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给孩子做出榜样。只有自己拥有了这样的能力,才能言传身教的传递给孩子。
当孩子打人时,父母应该:
第一,态度坚决的立即制止孩子,树立孩子的规则意识。
只是坚决的制止,比如:握住孩子的手。不加任何语言恐吓、指责、甚至暴力。
有的家长,看到孩子打人,拉开孩子就开始指责:“你这孩子怎么回事,怎么又动手打人,和你说过多少次不能打人,怎么就是不听。”
甚至气愤之下会动手打孩子。
这样的方式无疑增加了孩子更多使用“暴力”的示范。而且,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当场的指责、批评,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第二,带孩子离开“打人现场”。
从空间距离上远离“现场”,可以帮助孩子进行情绪“降温”,变得平静。
第三,理解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还没有发育成熟,他这样做会有自己的原因。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他是安全的。传递的意思是:你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所以我要制止你,但我接纳你的情绪,也接纳有情绪的你。
可以让孩子在你的抚摸或拥抱下慢慢平静下来,问孩子:“刚才你很生气,很气愤,是吗?”
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纳的,会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也会更平静。

第四,回顾事件、解决问题。
根据孩子的表达和孩子一起回顾事件,引导他去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因为跟小朋友抢玩具而打架,你可以这样和他回顾:“你想玩那个小汽车,他却不给你,你很生气,然后就推了他一下,是这样吗?”这时候孩子已经平静下来,可能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你可以邀请孩子想办法:“你想玩小汽车,还可以有什么其他的办法吗?我们在想三个方法吧,任何事都至少有三个解决方法哦”。
当孩子开动脑筋的时候,他的理性脑启动,就不再受制于情绪脑。即使孩子没有想到方案,也会更加冷静。
引导孩子解决问题,也是帮助孩子学会了如何应对类似事件。
人生的每次经验都会让我们学到一些东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便应该教导他懂得这个道理。

第五,道歉。
孩子冷静下来以后,要和对方道歉。道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也是培养孩子的一种社会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友好。
这时候,可以带着刚才你们想好的方案去找对方,引导孩子:“你打了他,他很伤心,你愿意让他开心一点吗?去说一声“对不起”,然后按照刚才的方法,去和他交换玩具,轮流玩小汽车,好不好?”

孩子出现问题,不是问题,问题是我们是如何看待问题。
听到这,晓倩高兴的说:“太好了,幸好问了你,现在我知道怎么做了,而且也好好“教育”一下家里的几个大人。”
孩子的问题,都是家庭状态的反应,家长给不了孩子自己没有的东西。
有些成人的规则意识也不强,比如:希望孩子出门注意餐桌礼仪,自己在家却很随便。希望孩子吃饭的时候不说话,自己却随意的侃大山、谈生意。这其实是给孩子一个相反的、混合的信息,孩子的认知还不成熟,还分不清在不同场合这样细微的规则变通,所以当然无法内化规则的意义。孩子之所以讲了也不听,可能是因为大人讲的是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他不知道怎么办。
孩子在学习规则的早期,要给他一个清晰的规则界定,就是保持一致性。如果你想孩子有礼貌,那你平时要多说“请”“谢谢”,并且在家和在外要尽量保持一致性。孩子习惯了周围人讲礼貌,他自然会习得礼貌用语。
所以育儿先育己,和孩子一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