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历来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字面含意无非是做好自己、管好家庭,然后就可以“治国平天下”了。还常有文章解读这句话说,首先要修身正己,其次要清正家风,方能治理国家。
那么,“齐家”就是管好老婆娃娃吗?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得谈谈什么是封建制度。

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因此,在我们的意识中,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大清国灭亡的两千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就是封建社会,对那些思想比较保守、跟不上时代的人,我们称其为老封建,他们的思想是封建思想。封建似乎成为不求上进、因循守旧、甚至欺上瞒下、横行乡里的地主恶霸的代名词。
社会制度如此分类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恰恰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基本结束了封建制度。
周朝灭掉商朝之后,定都镐京(陕西省西安市西),抛弃“帝”的称谓,改称为“王”,被人们尊称为“天王”,周武王即周朝第一任王。武王在意识形态上继承了商朝的遗产,但在政治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封建制。
什么叫封建?
所谓封,就是划分土地,由周天子派人在这块土地周围犁出一道沟,然后种上树,这个就叫封。所谓建,就是在这块土地上任命国君,就是这块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
下面,我们就需要弄清楚天下、国、家这几个概念的关系。
所谓天下,就是周王朝所统治的地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只要是周天子能知道的地方,几乎都在他的统治之下,这就是“天下”,“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这个意思。在这个天下之内,要分成许多大大小小的国,委派信得过的人去代理天子统治当地人民,这就是封国。武王把天下分成很多封国(有说数百个,有说数十个),每个封国都委派一个人去统治,这个人就是诸侯,也称为该国的国君。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表示地位的尊卑,比如,姜子牙被封在齐国,是侯爵国;嬴姓家族被封到秦国,是伯爵国;芈姓家族被封到楚国,是子爵国,等等。
每一个封国也象周天子一样,可以将自己的封国分为若干部分,每一个部分指派一个人去掌管,这些封国下面的小封国,就是“家”,家的首领就是大夫。因此,那时的国和家,与现在意义上的国和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封国建家的制度,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才被逐渐废除。秦始皇将全国分为若干郡,郡下面又分为若干县,所以叫郡县制。乍一看,封建制与郡县制没什么区别,其实区别很大。
首先,在封建制下,周天子名义上是天下共主,所有诸侯封国都要听他的号令,但实际上随着封国之间的兼并和周王朝的衰落,各封国对周天子渐渐不那么言听计从了,而在郡县制下,全国所有的地方都要听中央政府的,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
其次,封国有自己的部队,自己的税收,周天子所有的,封国几乎都有;而郡县制下,各个郡是不能有自己的部队的,部队全部由天子掌握,调动部队必须经过天子同意,否则就可以论为谋反,是要诛九族的。全国统一税赋,各郡县的官员可以互调,全部直属中央。
再次,封国可以继续建家,国和家在某种意义上是私人领土,但郡县制则不允许这种情况的发生,长官可以有自己的地,但不是封地,他可以收租,但不是收税,他地上的人可以种他的地,但那些人并不隶属于这个人。
另外,最重要的一个区别是,封建制下,国和家都可以世袭罔替,子承父业或者兄终弟及,而郡长县长可没有这个特权。
因此,“家”就是小一点的“国”,“国”就是大一点的“家”,“齐家”之后再“治国平天下”就符合理论逻辑和运行逻辑。实行郡县制以后,“家”逐渐转变为现在家庭的概念了,把“齐家”理解为管好老婆娃娃就要闹笑话了。
前面讲的“三家分晋”,并不是说三家人把晋国给瓜分了,而是“家”的首领——大夫把晋国给分了,前403年,得到周天子的认可后,三个“家”变成了三个“国”,韩、赵、魏三个大夫也就变成了三个国君。人家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齐家治国,呵呵。
���(r����{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