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刚看完白先勇的《孽子》,读完一遍又读一遍,突然对文章的结构发生了强烈的兴趣。
读完这本书,我还注意到一个现象就是,它几乎没有心理活动的描写。
我很好奇在一系列行为之下,主人公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表面看来主人公说说笑笑,可他毕竟是靠出卖自己的肉体为生的,那么他对自己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感触,文章看不到这方面的描写。
当他收养“小弟”的时候,我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为什么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突然上前掏出五十块钱买下了“小弟”,但很遗憾我看不到他彼时的心理活动, 我不知道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文风还是作者有意略去了他当时的心理活动。我从文章后面的内容推断“李青”之所以收养“小弟”大概是因为“小弟”某些地方长得有些像他死去的弟弟吧。
反观西方小说,很早以前的小说就常常会看到大段心里活动的描写。据我所知心理活动的研究起源于西方,西方很早就有了心理学家如著名的弗洛伊德,西方之所以有意识流小说大概缘于此吧,如弗吉尼亚.伍尔夫就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家。中国的心理研究究竟始于何时我不知道,中国有没有意识流小说家我也不知道。
我可能离题了,从结构说起,突然扯到了心理活动的描写。
其实这两点都是我所关注的点。《孽子》我看了两遍,可对于结构问题我还是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暂且撂下这本书又开始读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我发现自己从一开始就带着探究它结构的心理在读。每读完一章我都在想这章究竟在说什么,还会找纸和笔记下来。不像以前只会一味顺着读下去,读完也就完了。
这也是我读书的一个进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