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两个孩子,现在幼儿园一季度最低都三四千,我不想让他们上了,以后能直接上小学吗?| 孩子太小我怕孩子不适应,不想送他去幼儿园,我在家教他也是可以的......

最近刚好和一位家长交流这个问题,她的孩子5岁还没上过幼儿园,一直在家,妈妈全职带娃,担任了早教、育儿、孩子生理心理上的管理,她没让孩子上幼儿园的原因是孩子3岁的时候太小,怕孩子去到幼儿园这样的集体环境不适应或者受到各种程度的伤害,到了4岁觉得孩子可以上幼儿园了,可是疫情来了,看中的幼儿园都没开学,一直拖到5岁都没上过幼儿园。
孩子的各项能力发展会受影响吗?
因为孩子妈妈很看重孩子的英语能力,4岁开始上英文早教班,学习自然拼读法,再加上家长国外留学回来,英语扛扛的,每天几乎能为孩子提供沉浸式英语学习环境,所以小孩现在基本能自己独立阅读简单的英文绘本,妈妈也很引以为傲。可是,其他方面的能力发展得如何呢?
独立、自我管理能力
只要家长有意识地培养自我管理能力,环境也不一定在学校。5岁孩子可以自己吃饭、穿鞋、穿衣服、收拾玩具、收拾书包......在生理上的自我管理能力,这位家长在孩子3岁时就开始培养,参考日本育儿的严谨性特点,从小让孩子知道照顾自己、照顾自己的物品是多么重要。当然这是个持久战,一个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坚持的。在学校,老师能够有意识地把这项能力作为幼儿发展目标来培养,能目标融入到各项日常教学环境中,在家带孩子,家长取代了老师的位置,就要担负起同样的责任,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理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除了生理上,当然还有心理上的---对自我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当孩子过了两岁,认知能力开始增强,同时开始辨认各种不一样的情绪,家长的介入和引导直接孩子的性格塑造。学校里基本第一单元都会让孩子们探索“关于自己”的话题,包括身体构造、情绪表达与管理、我的家庭等等话题,目标是让孩子对自我认识有个基本概念,认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情绪,从而引向如何正确的辨认各种情绪,如何表达我们的情绪。在家庭教育中,要是缺少学校这样的集体环境,家长就要学会创造这样的环境来发展孩子在心理上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说孩子在焦虑的时候,她无法辨认这是什么感觉,只知道大哭大闹,家长就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疏导,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正确表达我的情绪。

社交、沟通能力
要是没有去上幼儿园的孩子,在社交方面的能力多多少少是欠缺的。这个5岁的孩子,因为妈妈会在周末或者日常会安排玩伴一起玩,所以孩子和几个玩伴(小群体)一起玩耍是没有大问题的,大问题是指吵架、动手打架。可是在小细节里面可以观察到,孩子对轮流、合作、同理心方面没有概念。在和同龄孩子玩扔骰子游戏的时候,他没办法理解一个接着一个,每人同等的机会,每人一次的概念,他只知道好久都没轮到我,该到我了。如果把孩子分成几个小组一起把乐高拼起来,他知道任务是拼好乐高,可是只会拼自己的,完全无视队友...很多类似的例子,原因是孩子没有在长期、持续的集体环境里、缺少有意识地培养社交沟通能力。即便全能妈妈已经尽力地为孩子安排玩伴,让他没那么孤单,可是玩伴都是小群体,每次还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小玩伴,这个孩子没办法一边适应新的玩伴一边观察并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妈妈也没办法全程观察孩子,中途介入教育引导孩子。

探索、思考能力
探索和思考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可以通过创造情景和绘本阅读来培养。
自然教育:比如说带孩子去到大自然里,探索自然生物,培养求知欲;
创造情景科普:要是孩子对某一方面特别感兴趣,比如是消防员,家长可以带他去真正的消防局、见真正的消防员,同时科普孩子能力范围内可以接受的知识;又或者带孩子去现在很热门的职业模拟世界,他们可以在里面扮演起各行各业的角色,知道每个行业是做什么的,还可以动起手来玩一玩;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让孩子学会尝试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先思考怎样解决才合适?家长可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来达成。
绘本阅读:绘本阅读来培养孩子思考能力是最普遍的,前提是亲子阅读的方式是互动、一问一答式的,简单来说,就是家长要会“读”。和孩子一起探索阅读的知识海洋,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孩子来预测一下故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如果他是故事里的主人公,他会怎么应对这个问题,同时也可以提高孩子的表达能力。

没有谁能给您建议说去学校是绝对必须的,或者家庭教育可以取代学校教育,怎样取舍在于家长本身,如果你可以在家庭陪伴、能力发展等方面有所钻研,有信心和精力为提供孩子综合的环境,不去幼儿园也可以培养出一个天赋儿童!
END
往期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