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禅笔记记录:
2.无缘殊胜【证悟空性】
胜义谛菩提心,也就是明心见性,是一种证悟的智慧。
如果没有证悟的智慧去行善,那么对所有的善都会有执著。导致无明,愚昧,放不下,那么就会阻碍解脱。
在现实生活中,三皈五戒,行善,打坐,六度波罗蜜等等,要去除掉执著,了知一切事都是在如梦如幻中去展开的。
对自己以及世俗和世界没有执著,闻思修也没有执著了。在明心见性的状态下行善,这是大乘最理想的状态。
当我们成佛的时候,慧资粮成就法身的果位。
福资粮成就报身和化身。【色身】来度化众生。
从空性的角度来讲,谁都不存在。初学者会有很多矛盾的问题,认为什么都不存在了,那还学什么呢?诸如此类纠结的疑惑导致无法前进,佛陀教授空性不会随便教授。
我们拜佛的时候,会以为佛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东西,把自己也当作真实的,行的善恶也是真实的。
空性并不是指的一无所有,是存在在这里,问题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呢?
1.真实不虚的存在(无始以来凡夫的观点)
2.虚拟的存在,如梦幻(佛的智慧)
感官告诉我们身边的一切是真实的,但是证悟者活在虚拟世界当中,不是真实的,但是还是存在的。
禅修打坐有时候会进入到虚拟的世界。这叫做智慧。打坐后回到现实生活当中,所有一切又变的真实。当对空性有一些理解体会后,真实和虚拟的世界会穿来穿去。
《心经》《中观四百论》
开始怀疑世界的真实性的时候,就走向另外一条路了。
1.闭上眼睛思考的时候似乎桌子是不存在的?
2.睁开眼睛一看似乎桌子存在?
存在与不存在开始激烈的斗争。
打坐的时候在佛的立场,回来以后在自己感官的立场。
如,念咒念了几个亿,放生,布施等做了很多善事,我们认为这些善事都是真实的。虽然菩提心,和出离心的基础很扎实,但是唯一这个关没有过。所以还是不能解脱。
我们的智慧逐步提升,执著逐步减少,开始高度怀疑自己的感官,最后站在佛的立场彻底推翻了这种结论,这个时候就真正的证悟空性了。
《般若摄颂》佛陀亲口讲的一个空性。
《心经》舍利子向观音菩萨请教问题,菩萨以问答的形式把佛的空性讲的很清楚,但这是佛陀的加持。
比喻:过去的商人到海洋的岛上里取宝,把珠宝带回来到印度做生意, 顺着漫长的路及河流走的时候,慢慢的看不到大山了,接近了平原要看到大海了。
同样的,我们听到了空性,还没有证悟,也就是通过了很漫长的路,看不到大山,来到了平原,很快就会到达海洋。代表着我们很快就要解脱了,轮回再不会持续太长时间。
如果说在轮回中成千上万年无法解脱的话,连空性听都听不到。
晚上睡觉,做梦是事实。梦中所见一切在梦里是事实。站在梦的立场分析,梦永远是真实的。梦中带来的开心快乐恐惧和现实生活没有任何区别。
但是醒来以后的立场去分析,梦是不存在的。
所以,现实生活站在感官的立场是存在的,但这是不成立的,就如同晚上做梦一样。醒过来以后不存在了。如果从现实生活中醒来,那一切的东西也会消失。
1.自以为是的感官,世界的真实不真实唯一标准是我们感官的变化,而这个标准也会变化。 如,感官达到电子显微镜后?立即就变成虚幻了。感官的水平越高,周围约是虚幻。
感官水平越低,周围越是变成真实的东西了。
如放电影的胶片上,目前人的视觉辨别水平来讲,每一秒钟这个图经过24帧的图,那么就在荧幕上看到一个人很平稳的运动。虚幻的幻觉就出来了。
(未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