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是很忙,每周一篇的文章断更(敷衍)好几周了,无心阅读也无心写作。
昨天在通勤路上听了贾行家的《文化参考》,中间讲了一篇何伟的中国纪实,这其实主要讲的是关于非虚构了文章的写作。何伟其实是一个美国人,他也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只是有点感叹能把中国纪实写这么好的居然是一个外国人。意料之外也意料之中,因为何伟有系统的非虚构类写作训练。其实我们中国人的写作训练是非常缺乏的,大部分时候是靠天分。
中间最让我打动的是何伟写作素材积累的量:
何伟在他的虚构课上展示了自己的家底儿。他当年写中国三部曲的第一本书《江城》的时候,每去一个地方就建一个文件夹,每个文件夹下面都有几个人物,每个人物又都有文件夹,里面的一个采访记录就有上万字,而写进书里时,可能只有一句话。二十多年以后,他想找哪一段时,还是能立刻翻出原始文件来。
我一直为如何累积素材苦恼,看到何伟的方式,我突然好像明白了。积累素材,也没有啥捷径可走,无非就是多而全面。我的素材积累工作,还是要继续起来呀。
那么,我们普通人不是专业的作家,也不一定有机会将自己的文章发表出来,我们了解这些又有何用呢?贾行家老师还是引用了何伟在课堂上的一番话来回答:“记录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当下中国发生的事情,就值得大家从自己的体验出发,好好记录下来,不管你们写不写,发不发表。”
就像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新冠疫情,我们去注射疫苗,去做核酸检测。在许多年以后回看,都会是宝贵的历史记忆。我一下子有萌发了写作的信心,这个时代真的有太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写作和记录。
翻出闲置已久的mac,重新充上电,同步好有道云笔记,提笔继续写起来。其实每天都可以记录一些,今天发生的故事,我的心得和感悟,也不对自己做要求,不用有负担,就是不停的写写写。相信记录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