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
《人间世》的中心是讨论处世之道,即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
全文可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至“可不惧邪”,以下为后一部分。前一部分假托三个故事:孔子在颜回打算出仕卫国时对他的谈话,叶公子高将出使齐国时向孔子的求教,颜阖被请去做卫太子师傅时向蘧伯玉的讨教,以此来说明处世之难,不可不慎。怎样才能应付艰难的世事呢?《庄子》首先提出要“心斋”,即“虚已待物”。再则提出要“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第三提出要“正女身”,并“形莫若就”、“心莫若和”。归结到一点仍旧是“无己”。第二部分着力表达“无用”之为有用,用树木不成材却终享天年和支离疏形体不全却避除了许多灾祸来比喻说明,最后一句“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便是整个第二部分的结语。前后两部分是互补的,世事艰难推出了“无用”之用的观点,“无用”之用正是“虚已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虚无”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
“人皆知有用,而不知无用之用。”庄子的这句充满诡谲的话,隐藏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对“有用”的东西,比如美貌、钱财、地位等,太过执着。庄子则认为,“无用”其实有其大用。他以大树为例,不能做木材,不能供食用,却得以尽享天年。这便是看似无用的“有用”。所以,我们不必因为自己某方面的不足而自暴自弃,相反,利用这不足,变劣势为优势,同样可以获得成功。
庄子认为,“心斋坐忘”是养心的最好办法。心灵就像一所空房子,让它空着,阳光才能照进来。庄子以此比喻心灵的生活,在喧闹的生活中安静下来,才能头脑清醒,发现自己的“有用”之处,过一种惬意的生活。在他的笔下,丑陋的人因有德而变得美丽,追逐名利的人因外物所累而穷途末路,读来生动有趣,而又引人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