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九江文史 | 曾国藩跳水浔阳江

九江文史 | 曾国藩跳水浔阳江

作者: 冯晓晖 | 来源:发表于2025-02-08 21:40 被阅读0次

文 / 冯晓晖

概述:

1855年2月11日夜,太平军从九江、小池口攻击湘军水师,大胜之。湘军主帅曾国藩骇极投水。

——《九江市志·大事记》

评述:

太平天国与湘军水战图 图源:网络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九江的战略意义和军事价值愈加凸显。控制了九江,就等于控制了长江中游和鄱阳湖水域,掌握了九江背后广袤的江西腹地,确保了兵员与粮草的供应。太平军若能占据九江,便可向西进攻湖北,向南占据江西全省。但若失去九江,南京仅剩安庆一城可依赖,太平天国的败局便可预见。因此,在1853年太平天国中期以后,九江成为清军与太平军长期争夺的焦点。

1853年2月18日,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率先锋水师战船数百艘,顺江而下占领九江府城。然而,几日后,太平军撤离九江,沿长江东下,之后定都南京,九江复归清廷。3个月后,太平军自南京出发,沿原路返回,开始西征。1853年9月,太平军再度占领九江。1858年5月19日,湘军攻破九江城,将守军屠戮殆尽。九江的攻防战至此宣告结束,这也标志着太平天国衰落的进程加速。

1853年至1858年的五年间,太平军与清军在九江及周边发生了多次战役,双方均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855年1月到2月间,石达与湘军首领曾国藩在湖口、九江的对决,是其中最精彩、最著名的战役,也是九江战争史上的经典战役之一。

曾国藩画像 图源:维基百科

1854年4月太平军西征军攻据湘潭,准备进击长沙。新崛起的湘军在曾国藩的率领下与太平军展开了湘潭战役,血战而获大胜。湘军遂由防御转为进攻,占领岳阳后于当年10月攻陷湖北武汉。气势大盛的湘军沿江东下,破田家镇(武穴境内的长江战略要地),进入江西境内,围困九江,在遭受林启荣率领的九江守军顽强抵抗后,曾国藩决定置九江而不顾,水师继续东进,以图占领“江湖锁钥”的战略要地湖口。显然,这犯了兵家之大忌。

在太平军节节败退,失地千里的的危急时刻,翼王石达开受命再度出任西征军主帅,亲赴前敌指挥。他看出两军最大差距在于水师,便命人仿照湘军的船式造舰,加紧操练。在此之前,西征军水师在田家镇之役中几乎丧失殆尽。

咸丰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855年1月29日),从安庆赶来的翼王石达开和太平天国名将罗大纲在湖口与湘军展开决战,史称“九江、湖口战役”。石达开坐镇湖口石钟山,罗大纲坚守九江梅家洲。

九江、湖口战役图 图源:《太平天国史纲》罗尔纲

在这次战役中,太平天国最富谋略的将领石达开策划了一个小说中才会有的计划:他故意撤去两岸守军以示弱,却早在湖口石钟山到对岸梅家洲的鄱阳湖出口最狭窄处设置了阻挡,只留出一个隘口,拦以篾缆。当湘军水师猛攻时,任其进入,之后在隘口处将湘军拦腰斩断。湘军冲进去的是灵活机动的小船,被拦在长江的是笨重的大船。大小船只不能配合,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只有坦克却没有协同作战的轻步兵,结果可想而知。

史载:湘军轻舟120余号(艘),健卒2000千人冲入湖内。石达开复于湖口设卡筑垒,断其出路。湘军被分割为外江、内湖两部。是夜,太平军以轻舟突袭湘军水师,焚大战船9号,小船30余号,湘军余者遁归九江。

梅家洲古炮台遗址,图中对岸正中为湖口石钟山,右侧水域为鄱阳湖,左侧水域为长江 笔者摄于2021年12月

湘军一口气退到了九江城的上游官牌夹,即今九棉一厂到98年九江大堤决口处一带的江面上,试图休养一时,补充兵力。

然而太平军怎会善罢甘休?1855年2月11日夜黑风高之时,受石达开之命,罗大纲出小池口,九江守将林启荣出主城,南北两岸陆路并进。又出轻舟百余入江,以火弹喷筒攻湘军水师,焚其战船百余条,湘军统帅曾国藩乘坐的最大号的旗舰自然是首当其冲的目标。

湘军水师“辎重丧失,不复成军”,或向上游败走,或弃舰而逃。曾国藩旗舰被俘获,管驾和监印官被击毙。据称,曾国藩绝望中跳水自尽,被部下救起逃到陆地上,带领残兵败将退守武穴。

一年前的湘潭战役中,湘军一时失利,曾国藩率领的水军被石达开的堂兄石祥桢打得溃不成军,激愤羞愧之下跳水自尽,被部下救起。这回又在九江跳水,这太像是在演戏了。笔者之前以为,曾国藩这第二跳的传闻不太可信,即便《九江市志》里是这么记载的。后来在一份京报中看到了李鸿章申请表彰曾国藩的奏折,才发现这段故事不是传言,有明确的史料佐证。

同治十一年五月初七(1872年 6 月 12 日)《京报》

《京报》是清政府下发的大臣的奏折及皇上批示的集录,是公开的最权威的官方文件,也是各地官绅了解政情动态的最主要的资料。在同治十一年(1872)五月初七的京报中,李鸿章简要记叙了曾国藩建立湘军后与太平天国多次战役,其中对曾次跳水的描述相当生动。兹录如下(加标点保留繁体字):

第一次湘两江跳水:三月二十九日靖港戰敗,曾國藩自咎調度無方,投水三次,幕客親兵力救乃免。

第二次九江跳水:被賊用小舟襲焚,事機危迫,曾國藩喞然曰:“大臣不可辱!”欲投水經,幕客親兵强掖渡江。

湘潭战役中,曾国藩跳了三次,当然合起来算一次。九江、湖口战役中是第二次,却并没有没跳成,只是做了个姿态。笔者认为,这种报给皇帝看的文字,作秀成分很大。曾国藩第一次跳水,应该是真的,那一次是他指挥错误,老本差点赔光,若是湘潭战役败了,他不自杀也会有人请他自杀。第二次九江、湖口战役时,他已有很高的官位,湘军又只是溃败,没有被包饺子全歼。这种情况下摆出自杀的姿态,相当不妥。失败乃兵家常事,统帅若这么脆弱,下属哪敢跟着?

这是笔者的妄加揣度,或许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正是如此率性坦诚,说自杀就自杀,部下拦住便坚决不再寻死。无论是真跳还是假跳,是慨然赴死还是着急逃命,经历了石达开连续痛击后,他也终于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虽然有战略眼光,但在临阵指挥上实在有限。总这么跳下去,淹不死也会得感冒肺炎送命。

九江、湖口战役是在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精细筹划和精妙指挥下,太平军水军远不如湘军的情况下,力挽狂澜的反败为胜。这场精彩的击溃战(并非歼灭战),不仅扭转了西征的困局,也成为石达开传奇人生中最为辉煌的一次战役。由于主战场发生在鄱阳湖出口的湖口,因此这场战役通常被称为“湖口之战”或“湖口大捷”。此次大捷扭转了太平军西征败局,,为太平军第二次克汉阳(2月23日)、第三次克武昌(4月3日)创造了有利条件。

而被解围的九江城,又坚守了3年。直到1858年5月19日,九江城破,全城军民被杀红眼的湘军屠戮殆尽。从这个角度来看,1855年2月的九江、湖口战役,哪一方最终胜利,对九江人来说,才是更好的结局?

相关文章

  • 旅行散记——九江之行

    下午4点到达九江,白居易《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的浔阳江即在九江,一下高速即看到滚滚长江,气势雄浑。黄昏时沿...

  • 春归乔木 || (七)九江盟

    (七)九江盟 浔阳有条江,叫浔阳江。浔阳江有处大码头,渔船、客船、花船等等各式各样的船只在此停靠。 本来,江湖二人...

  • 游浔阳楼:敢笑黄巢不丈夫

    出差去安徽南部,经过九江,在九江转了转。九江又叫江州,也叫浔阳,因为长江的九江段叫浔阳江。山南水北为阳,最初九江的...

  • 记住乡愁一

    对于九江,我们或许更熟悉它的两个古称,江州和浔阳。 在诗歌里,“江州司马”白居易于“浔阳江头夜送客”时...

  • 戊戌浔阳夏思

    原创作者:邓从云 江湖交,浔阳江州九江,越二千年,风水从云悟风水人生,九江,707…… 一四十不惑...

  • 浔阳游 其一

    浔阳游 浔阳楼,江南十大名楼之一,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紧靠长江之滨。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

  • 钱政:浔城风月——小巷曲折几易名

    说明:“浔阳文史”系列发布九江文史专家们撰写研究文章,为的是使他们的研究成果得以更广泛传播。除个别标点、分段外,编...

  • 如果我是鱼

    古时称作浔阳,当地有民谚——浔阳江头一蓑翁,摆钓半宿为鱼求。“九”为古代最大的数字“九江”顾名思义就是众水汇集的地...

  • 一次颠覆印象的庐山行

    说起九江你会想到什么? 《琵琶行》——浮梁茶叶、浔阳江头都在这;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阔? 《题西...

  • 1983·秋,长江之歌(19):浔阳江头夜送客

    长篇散文游记·连载 10月7日:江西九江(庐山)·浔阳江头 本想去“含鄱口”,却因为没有游览车而作罢。不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九江文史 | 曾国藩跳水浔阳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mizu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