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为“家”
连续几天的培训,都是围绕着一个项目,一个关键词由几路人马几位重量级的专家无缝对接地循环播放着。打造名师,建设一支教育家型的教师队伍,似乎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们心头的大事。
有幸成为培训对象的我,一直都在认真地听着、记着,当然也在忍不住地想着。成为名师,尤其是成为教育家型的教师,谈何容易。何以为“家”,“家”在何方?这两个不知道算不算得上问题的问题,一直盘旋在我的思想上空。
何以为“家”?
那应该是教育的“家”,是无数教育人所期待的“家”,尽管“一千个读者的眼中会有着一千个哈姆雷特”,对“家”的向往与期待,无数教育人也一定有着各自的憧憬与想象。但无论怎样怎样憧憬与描绘,这个“家”一定是充满着爱,充盈着光,充溢着暖。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哪里有教育,哪里就是教育人的家。
也许,不同的教育人将它赐予不同的名字,有“情境教育”,有“情意语文”,有“诗意语文”,有“文化音乐”,有……,但是不管它叫什么,人们都清楚:家是让人心境轻松的地带;家是温馨甜蜜的所在;家是我们温情永远的港湾;家是最坚实的依靠;家是维系一代又一代人真情的纽带。
“家”在何方?
带着对“家”的情感记忆,我们不断地向着“家”的方向前行。“家”在何方?身为教育人,天生就应该是趋向儿童的,有儿童的地方就有我们的精神家园。因为他们足够年轻,足够有着青春与活力,他们给了我们轻松的心境地带,他们让我们觉得真实可靠,他们让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传递着真情。
“家”在何方?身为教育人,天生就是善于就地取材的。头顶天,脚踏地,广阔的天地,丰富的资源,便是家给予我们富庶的可供生存的物资。还记得孔子游春时,站在泗水河边与众弟子的智慧对话吗?还记得庄周晓梦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引领弟子“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的人生状态吗?哪儿有着生活,哪儿就是教育的家园,就是教育人的家。
身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理所应当地落在我辈肩上。我“从哪儿来,又将到哪儿去。”首当其冲,成为了大脑急需思考的问题。对“家”的追寻与渴望,似乎从来都没有这么热切过。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万次地问”,“千万里地追寻”,一代又一代的教育人,都在用生命探寻,用青春作答,纵使衣带渐宽,为伊消得人憔悴,仍不悔对“家”的追寻。可是循来寻去,纵使青丝变白发,方才明白:儿童才是教育人的精神家园。
就算那时的我已经变的不再是我,可是活泼可爱的儿童却依然是儿童,就算身处更新的时代,也只不过会变得更加可爱,人类的幼崽。这辈子,一旦成为教师,注定这辈子都已离不开你,牵绊着你的牵绊,挂牵着你的喜恶,一下子,“家”与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剪不断理还乱,无法割舍开。
想到这里,似乎混沌的一切变得明朗起来。“眼中有儿童”,就会看到儿童的所需;“心中有儿童”,就会了解儿童的所想;“回归儿童”,便会站在当年走来的模样,陪伴着儿童慢慢生活,慢慢成长,饱览成长路上的风景,即使是蝉鸣,蛙跳……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景物,我们也会陪着他们彳亍而行,观生活之景,品自然之趣……找到了“儿童”,我们便寻到了“家”的方向;赢得了“儿童”,我们便于“家”又走近了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