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微信,微信上的好友叫微友;来到简书,知道有简友;曾经到过头条,知道有条友;也经常光临抖音,不知是不是叫抖友?
所谓简友,就是简书上的朋友,但这简友只是一个泛泛的称呼,所有在简书上创作的创作者都可以互称为是简友。我觉得只有那些感情比较好,有共同语言而经常交流,相处起来很舒服,才可称其为真正的简友。
说这些是因为来简书后,我遇到了许多这样相处起来比较舒服的朋友,有的还给自己提供了许多提醒和帮助,其中就包括一位简书名为覃榜言的简友,我姑且称之为覃先生,而与覃先生的交集或者直接的对话,均源于五月中旬那个深夜,自己的急切求助和覃先生的真情点拨。
五月中旬一天晚上,大概有十点来钟。在简书上,我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刚刚完成了一篇《书是廉价的,但知识却是无价的》小文,站在窗前长舒了一口气。向外望去,小区内的路灯已经关闭,对面的楼宇影影绰绰朦朦胧胧的,四周一片的寂静。自己思绪一直萦绕在刚刚发布的那篇文章上,虽说这不是第一次发文,但这篇文章却是自己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写成的,会不会有什么大的不足或者硬伤?最好找一位专家给把把关才好,如果真有大的不足,还能及时撤回来,防止闹出什么笑话!可又能找谁呢?自己刚来简书这么短时间,想过来想过去,也没有想到几个能提供帮助的好友。简书上倒是有几个我认为的写作方面的专家,专门发布写作方面的内容,自己爱读他们的文章,也将他们早早列为关注对象,如覃榜言简友、周卫英简友,都是这方面的佼佼者,还是找覃榜言先生给看一看。可是这个时间,会不会打扰覃先生休息或者工作啊?况且与覃先生素昧平生,只因写作机缘才相聚在简书,覃先生会答复自己这个冒昧的请求吗?
思考了好大一会,我还是壮着十二分的胆量,怀着一种忐忑的心情,给覃先生发去了这样一封求助的短信。“老弟,我刚刚写了篇小文,你是专家,如有空请指正一下好吗?重点说不足!”时间不长,就得到了覃先生的回信。
我那篇文章的最后是这样写的:我笑嘻嘻地回答道:“书是不值钱,可里面的知识值钱,而且无价!”妻子转身走出了书房,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发懵!
覃先生是这样回复的:妻子大笑,转身走出了书房,留下我一个人在那里得意!
再看自己文章经此一改,瞬间就拔高升华了许多,覃先生这一改动真是画龙点睛之笔!
另一个惊喜是,那天晚上覃先生竟然根据这个事,信手写下了《写文章,不要太丧》这篇日更文章。当第二天读到此文时,对覃先生所说的:写文章,不要太丧要升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自己写作水平上的差距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是学到了一字改动之外的许多东西。而覃先生这点睛一笔不就使文章得到升华了吗?
由此想到了一字之师的故事。相传唐朝时期,在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有一年的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意犹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经此一改,虽然只一个字,就使《早梅》更加贴切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知道后,非常的佩服,当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之师。
覃先生不就是自己的一字之师吗?
而为了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不断写出好的作品,我真的希望在简书找到更多这样的简友,这样的一字之师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