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风的地方》(刘亦菲)不时的从游人和女儿的口中说出,我起初并不知道是什么?后来女儿介绍说是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大理是这部剧的取景地之一,由于这部电视剧带动了大理的旅游业,起初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取名《去有风的地方》,直到有一天晚上我们夜游洱海时,亲自感受了洱海的风时,才知道了导演取名《去有风的地方》的缘由,大理凤阳邑茶马古道也是这部剧的取景地之一,来到凤阳邑的门口,铺天盖地的电视剧照和刘亦菲的艺术照扑面而来,村子的石板路很窄,虽进行了复古改修,但设计的很好,“仿古如古”的理念贯彻的很到位,其中也应该有很多较早时期的建筑夹杂在新修的房子中间,看上去使人仿佛走进了一个原始的白族村落,我们沿着石板路慢慢上行,不时的出现影视剧中的取景地,门上都挂着影视照,我们也不时的走进去看看,狭窄而简陋,喝咖啡和茶的地方很多,也有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门外的座位上喝茶休息,也许有七八十米的样子我们就来到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石路
“凤阳邑茶马古道十分幽静,街道两旁的房屋已十分古老。而古道中间的马帮文化博物馆内各种形式的物品非常丰富。茶马古道入口处还有门楼、雕塑、石碑、木栏、古树等等。沿着"引马石"的走向,两边都是古老的白族民居,墙体为不规则的石头所砌,具备了大理"石头砌墙墙不倒"的建筑元素,独具特色。民居大都为大理特色的"土库房",也有部分抬梁式的民居,还有部分民居挂有仙人掌等辟邪,民族特色浓厚。古道两边的铺台子中还有茶铺。铺台子为石头所砌,简朴粗犷。如今,这些饱经风霜的"古董",成了村里的老人们眯着眼晒太阳最惬意的地方。走在茶马古道上,至今还能看得见保存完好的观音井、双子井,井水依旧甘甜清冽,当你在井边驻足的时候,时不时还会邂逅提供旅游服务的一些马帮,他们靓丽的服饰犹如初冬里的阳光,让思绪飞扬,很多“土库房"式古宅,至今还保留着曾经的容颜,斑驳陈旧的土墙、茅草舞动的瓦顶、光滑圆润的石地板,历史的沧桑在这里留下了深深地印记,”(摘自网络)
二楼要从后面进去
旅游的线路并不是很长,道路两旁全是商贩,道路上不时有穿行的马帮,骑马的游客大多是一些穿着时髦的青年男女和小孩,他们骑在马上满脸的自豪,昂着头四处巡视着路上的游人,也有一些胆小的两腿紧紧夹着马肚子战战兢兢的注视着前方,生怕掉了下来,拉马的当地人头上戴着棕色的凉帽,拖着疲惫的身子用特有的腔调不停的吆喝着“马来了,请让一让”,路上的游人迅速靠向两边,给马队让出一条道来。我们走进了一家人气很旺的小院,迎面的墙壁被装饰成了一道花墙,各色花卉争妍斗艳,院子里照相的游客很多,二楼上一些穿着民族衣饰的游客,头上戴着花环,摆着各式造型让院子里的人给拍照,我们探头向一楼望去,里面是喝咖啡的场所,一打听才知道这也是电视取景地之一,二楼要从背后的另一家进去,不过此处照相是要收费的,回过头来就看到刘亦菲的影视照,清新而民族风味浓厚,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怪不得游人要掏钱到二楼去拍照,我们也故做姿势取了几个镜头就退了出来,院子里靠墙摆了一幅花架,摆着各式各样的多肉,红的、绿的、黄的、渐变色的,养护的生机勃勃,为小院增添了浓浓的情趣。
多肉墙
我们沿着石板小道走了一个来回,很多民居都正在开发,虽是西南边陲,但商业意识已很超前,房屋还没有开发出租广告就已打出,利用别人的钱造自己的“鸡”,一些仅有地基的圈子也已临时搭了遮阳伞就出租了,路两边买着各式各样的小物件,妻感叹道“只要是你能想到的都在卖”。我们沿着出口向洱海走去,路上车飞马龙,到洱海要经过崇邑村,这个村的门楼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照了很多照片。
很有特色的“
门楼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