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稿子原本是要写一个景点,可这标准的无米之炊完全做砸了,很烂很烂很烂很烂很烂……但要交日更,只写了一部分,明知不行,也只有先放上来。明天再重写吧。)
祝桥镇,是座落在上海浦东大地上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小镇。
在这里 ,你可以看到和中国所有小镇一样的拥挤的老街,也可以看到高耸入云的花园式的住宅新区。在这里你既能感受到大都市的时尚气息,也可以聆听到那些古老的河道、拱桥仍在诉说着遥远的记忆。
有历史的地方,总是不缺乏故事,让我们从小镇的名称“祝桥”二字说起吧!
“祝桥”二字,原是“竹桥”的谐音。早在明嘉靖年间,当地的太学生乔镗为了防御来犯的倭寇,组织人们在海塘外挖了一条深壕,深壕长达90里,从此,倭寇不能逾越。后来河上用竹子架起桥梁,人们称之为竹桥,久而久之,也许因为当地口音,变成了“祝桥”。
乔镗是一位民族英雄,在当地百姓当中广受尊崇。但他最终却含冤而死,富有戏剧性的是,他的儿子为洗父亲血耻,发奋苦读,再立新功,终偿夙愿。这个故事至今还在百姓中间传诵:
因抗倭军功,朝廷封乔镗五品诰身。后来又受命去筑川沙城,因为川沙海岸平坦。倭寇每次乘船来时,必定由此登陆。乔镗首先提议在此筑城,以扼其冲。幕府又采纳,并令乔镗负责。
乔镗不但捐出黄金若干斤,而且亲自肩挑土石,身先劳役。广召当地父老子弟,严督工程。地方权势、亲信有逃避责任者,乔镗毫不徇私。
历经短短两个月川沙城即告竣工。城周共四里,高二丈八尺,有东南西北“镇海”、“迎瑞”、“太平”、“拱极”4个城门、4座吊桥、372垛雉堞、12座炮台。城墙外修筑36米宽、5米深的护城河。从此,倭寇望而却步,不敢来犯。
但由于他秉公执法,严督乡赋,即使长辈违反也不宽恕,遭至他人的怨恨中伤,后来积劳成疾,加上愤怒,病了三日,竟然去世。
乔镗的儿子乔木,少年时曾助父抗倭,屡出奇计,制胜克敌。乔镗冤死后,乔木为替父申冤,发奋读书,后来进士及第,为父申冤,朝廷追封乔镗为奉政大夫、福建参政,其冤曲方昭雪天下。
这个故事显示了中国人不受外侮的民族气节,也彰显了了正义会迟到,但记不缺席的天道。给这片古老的土地平添了一种传奇色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