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夏是卫国人,比孔子小44岁,也是孔子的一名弟子,他是孔子周游列国时期的学生,紫夏的个性是比较内向的,而我们在论语里第一次认识子夏的时候,是在他和子游一起请照孔子什么是孝顺。
而且是在这一次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孔子对于他们两人的回答是不同的,他对于子激的回答是尊重,他却教子夏的如何从内心中孝顺,一个强调尊重,一个强调关爱,我认为子夏理解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我认为他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事情,比如说有一次孔子的一个学生来问他问题,他们不努力,资质也不是很好,所以不敢去问孔子,其中一个对子夏说:他没有兄弟。但是子夏却跟他说君子为什么会愁没有兄弟这件事情呢?因为只要你以很好的态度对人,人一定以同样的态度对你,这是人的性啊,那么这样的话,四海之内皆兄弟。子夏能够跟人生活都很融洽。
而子夏非常著名的一次发言,就是他问孔子一首诗的事情,为什么人穿上白色的衣服就很光彩夺目?孔子说绘画的时候就是最后上白色。所以子夏忽然就明白了,说所以礼仪就是后来产生的。这三个字被孔子非常高兴的称赞,认为子夏甚至能够给他启发,其实这里孔子说的绘画的时候最后上白色也就是因为白色可以彰显出其他彩色,主要就是当时的美术作品都是在咖啡色或者暗黄的绢上画的,而你也可以起到这时候的绘画中的白色的作用,因为它可以彰显出人性,本来的善良,本来的美,这并非天生的,而是之后在后天加上的。
子夏最后孔子一样自己教学,交出了很多著名的徒弟,但是问题就是他的徒弟都是从一些细枝末节外在的,比如说洒水扫地,接待宾客进退礼仪的方面开始学习的,而且进入真正的核心的时候却走得非常慢,其实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出来子夏的性格是非常的谨慎的。
但是子夏总体来说,他还是比较适合外交,很多时候。他并没有对儒家的大道真正的融会贯通,比如说子夏认为值得交往的和他交往,不值得交往的就不和他交往,要和比自己更厉害的人知道吗?而不要和那些比自己更弱的人,这样反而会拉低自己,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子张却反驳他说君子当然会跟才德卓越的人交往,但是也会接纳一般大众,也能帮助他们,需要你做引导。
子夏在文学方面的确非常的出色,并且也十分懂得礼仪,而且他真的非常的谨慎,让很多人也一起有了恢复周礼的志向,但是他被孔子分类也是的确是被分在文学中的,他的文学的确一流,但是,他对大道和德行还有仁的领悟不够深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