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买房子只看小区物业地段价位等,现在才知道还要看居住的人群。
大部分人渴望与素质高社会地位高的人住在一起,毕竟谁都在不断追求生活的品质感,结交的人群影响和改变着你的认知,而认知往往又影响着你对下一步生活的布局规划。
一位朋友拿出家庭大部分资金在富人区买了房,房子本身比之前好不到哪里去,可居住人群就大不一样了,他希望自己的孩子结交的是富人的孩子,将来的婚姻及各种资源将会大不一样。
我很佩服他的良苦用心,有钱人的格局就是与众不同,有钱自有有钱的理由。
不管如何,现在的居住目的抛不开一个“利”字,这让我突然怀念儿时的居住格局了。
我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相信大部分人对农村也不陌生,毕竟中国城市化进程没有太长时间,往上推一代两代,“根”都是农村的。
正如费孝通《乡土中国》中所言,乡村是一个靠血缘人情联系的地方,一村之内皆熟人,世世代代生于斯长于斯,不同姓氏的人也按辈份婶子叔侄地称道,可谓盘根错节,纠结相连。
儿时的同龄人皆是玩伴儿,读书也都在一个小小的乡村学校,没有功利只有人情。
即使在当时的城市,居住群体一般也以单位家属院为单位,父母是同事,孩子是伙伴儿,烟火气很浓,人情味儿十足。
汪曾祺十分怀念北京的老胡同,那里都是些安土重迁的老邻居,后来进城的人一多,陌生的面孔越来越多,老胡同里熟悉的吆喝声渐渐消失,他自然怀念胡同里过去的人情与欢笑。
过去的居住板块相对固化,改革开放之后,出外求生存的人越来越多,世代生存的板块儿极速移动起来,到如今,楼上住的不知是谁,对门至多敷衍应对。
家长里短的邻居哪儿去了?
我搬过几次家,邻居也换了几波,能一直联系下去的不多,又要搬家了,我的邻居是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