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许是明天就要开始连续几日止语的“观音心茶”中阶课程学习了,今晚与友人一家相见就喋喋不休地交谈甚欢,这要算今日的小确幸首选了。
同时,下午5个小时的滕王阁观览亦充满了浓浓的小确幸之感。或许是刚从西藏林芝回来,产生了“高反”的兴奋后遗症,在滕王阁上下跑了两个半来回,却感觉爬楼梯如履平川似的。为了再次看看那个美丽的藻井(下图),第二次是一口气爬到顶层的。或许,这是除了在藏地吸了一肚子仙气回来能量有所增强之外,还得益于坚持冥想给身体带来的切实好处吧。
另外,为了看四楼的各朝阁模拟视频及确认一条记录的准确性,自己在第二次从顶层下到一层时才想起,并第三次爬到了四层,真正是笨到家了。或许也是由于高原回来的醉氧反应而使大脑迟钝吧?觉得自己依然属于前者。

对于滕王阁,只记得读过著名的《滕王阁序》,具体内容早就还给老师了,更别说关于滕王阁的繁多故事传说了。尽管在这里慢慢地磨蹭了半日,但对于愚钝的我来说,对之前了解的皮毛没多少助进,对不懂的依然不懂。算了,就参考滕王阁各层展示的说明,做个小小介绍吧。
一踏进滕王阁,丝竹之声便不绝于耳。不知久远的滕王阁沉浸在仙乐之中是否也有飘飘然的感觉呢?即便是今日之阁已有别于往日之造,想必这里的每片木头照样都能榨出音声舞韵吧。

在这里,通过展品,对中国传统乐器的总类进行了初步扫盲。除了自己知道的寥寥几种,中国传统乐器原来种类繁多,按演奏方式还分吹管、拉弦、弹拨、打击四类呢。
比如吹管乐器中,按《诗经》中记载就有萧、管、埙、笙、籥等乐器。后来兴起的军乐,则以排箫、笳、角、笛等为主要乐器哦。自己虽喜欢埙、排箫,但“籥”字怎么读都不知道。真是佩服那些识字高手啊!
在拉弦乐器中,知道二胡的长相,也喜欢马头琴之声,但是什么京胡、板胡、高胡、中胡、革胡等乐器,一下子就把自己搅成浆糊了。
还好,在弹拨类乐器中,好歹也知道古筝和琵琶,年轻时还有学古筝的愿望,而今瞧自己的一双短小粗硬的手,也就只剩聆听的份儿了。不过,在这里,也了解到弹拨类乐器也是分三类的,第一类以七弦琴为代表,如古筝、竖琴等,它们需横放着弹琴;第二类以琵琶为代表,如柳琴、月琴、阮、三弦等乐器,它们多是被放在腿上演奏,左手按琴弦、右手弹拨;第三类则是扬琴,平置于木架上,以琴竹击弦取音,属于元朝时传入的舶来品。不过,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咱们老祖宗就已经弹奏起琴瑟之声了。
至于打击乐器,总算知道个鼓、木鱼啥的,对始于西周并盛于春秋至秦汉的大型打击乐器编钟也似乎有个映象,在儿子小时候还送过他一套小型的编钟玩具呢。然而其意义还真得不知晓。至于“膜鸣”与“自鸣”之分也是在这里学习到了。

在“昆曲衣箱”的展厅里也开了眼,原来一直把昆曲与黄梅戏的发源地给搞反了,而“男蟒”、“女蟒”字眼也是第一次进入眼帘。哎,谁让咱孤陋寡闻文化底蕴不深厚呢!
好了,说了半天,滕王阁到底是怎样的阁呢?相信你比我了解的多,但既然在滕王阁溜达如此之久,还是要汇报一下的。
众所周知,滕王阁由唐朝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创建于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为李元婴于贞观年间被封为“滕王”,故名“滕王阁”。
滕王阁,历经唐宋元明清数朝。“1000多年来饱经人世沧桑,所受的磨难是天下名楼中少见的。它既经历了的歌舞升平的昌盛年代,也度过了满目苍夷的艰难岁月。这一枝中国古建筑之花,饱尝治乱风雨,开而复谢,谢而复开。”
滕王阁,在民国15年间(1926年10月)毁于兵燹。1000多年里,乱世则废,盛世则兴,迭兴跌废,跌废跌兴。据现有史料考证,达28次之多。而眼前这个滕王阁是于1989年重阳节落成的,也是第29次重建,是一座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的宋式建筑。
据展示的数据,以往历代滕王阁均未超过三层,其中只有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和明朝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所见的阁是三层,其它均为两层建筑。

在负一层的华夏圣旨博物馆里了解到历经五朝的古滕王阁的大致规格如下:
唐阁:鉴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高18.66米,长28.612米,宽26.746米。
宋阁:鉴于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高11.6米,长49米,宽22.1184米。
元阁:鉴于元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高13.517米,宽27.034米。
明阁:建于明嘉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长23.014米,宽13.062米,高13.062米。
清阁:建筑尺寸已难详考。
抗日战争时期,滕王阁旧址被日军辟做养马之所。抗战胜利后在这个旧址(日军养马之所)辟建了一座小学。
1949年解放后,各方声音曾多次提起重建滕王阁。介绍说明里这样写道:1976年年底,“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以后,社会上要求重建滕王阁的舆论与呼声渐渐地高起来。……南昌市政府重视舆论,顺乎民意,审时度势,开始筹办重建。于1985年10月22在新阁址隆重召开了“滕王阁工程开工典礼”,于1989年10月8日,即阴历九九重阳节,在新落成的滕王阁举行了极为隆重的竣工落成大典,完成了20世纪80年代第29次重建。

那么,“今阁”又是咋个规格呢?
我们现在看到的滕王阁,主体建筑共9层(其中地上6层、地下两层、还有一层设备层)。净高57.5米,南北长80米,东西宽140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于是乎,以往的滕王阁自然无法与咱的“今阁”之高大雄伟相提并论的了!
过往的滕王阁兴废平凡,其阁址也多次变迁。“今阁”东距唐阁约百米左右,东南距清阁阁址三百多米。
原来,“今阁”的建成是与梁思成先生的贡献息息相关的啊!
因为,今天的滕王阁,其主阁是根据梁思成先生1942年所绘的《重建南昌滕王阁计划草图》、并参考“天籁阁”所藏宋画《滕王阁》以及宋代《营造法式》一书重新设计的。
看到这一点,就想起了梁思成与林徽因伉俪的种种故事及贡献。要是北京古城能按他们的提案保留下城墙等古迹,如今该是怎样的风景呢?试想一下,来自海内外的宾客,会不会一进入古城门,就被满大街拉着古色古香的黄包车的现代版骆驼祥子所吸引呢?会不会有人在哪个原始胡同的哪家门口向现代版虎妞请教啥是文墩啥是武墩呢?会不会听到胡同深处传出的声声京腔呢?会不会一仰脖就能跟从四合院内往外探头探闹的金黄大柿子打个照面相视而笑呢?更别说那些隐秘在各处的历史风韵了。啊,美丽的北京,可爱的祖国,那些被现代化的车轮所抚摸过的古色古香古韵们,该是对势不可挡的滚滚洪流作揖行礼吧?可此刻,在滕王阁爬上滚下时,却对梁思成伉俪充满了满腔的敬意!

言归正传,继续游览滕王阁。自己特别喜欢九楼顶层的设计,并非因为那里仅有天圆地方的寓意,而是那个美丽的藻井,看出有何讲究了吗?那个戏台上的匾,写得又是哪三个字呢?
以往这个戏台是有戏上演的,而现在处于维修中,否则,可以赏到霓裳翩纤并醉倒在仙乐飘飘之中了吧。
其实,如今滕王阁里的展览是很多的。
比如,于2003年开馆、位于地下负一层、展陈面积达5900平方米的华夏圣旨博物馆里,还陈列了明、清两代的圣旨22道,还有日本国和越南国圣旨各一道,尚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纸质文物,以及其他杂件文物文物若干件。还有滕王阁历代模型展等等。
在地下负二层,还有景德镇瓷器展卖厅。本想在景德官窑的展厅带几盒筷子回去送朋友,但是那里的服务或许是客人太多的缘故?回应的表情及口吻都较有趣,我也就识趣地溜开了。

在负二层,还有“范金镛先生真迹精品陈列室”等。范先生(1853—1914)是江西新建乐化人,光绪六年进士,晚清著名工笔画大师、诗人,擅长工笔人物花鸟草虫。著有《心香室诗钞》、《蝶梦词》,晚年力作《百蝶图》进呈慈禧太后,被赞为“范蝴蝶”的。此处陈列化作32件。

对了,据墙上的“江西历代文武状元榜”所示,江西历代状元有48位呢,其中有四名武状元,其中还有“右榜状元”和“恩赐状元”。请教了一下度娘,江西的状元数量仿佛比上述数字还要多些。虽然不能与状元大户江苏浙江两地相比,但也是出名人的地方呢。
总之,啰啰嗦嗦划拉了这些文字,相对滕王阁里的丰富展品来说,依然算是走马观花而已。有兴趣的还是去滕王阁上蹿下跳亲眼目睹吧。
20180302
尘茵

最后一张图片借自网络,谢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