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先进篇第1—1章习讲稿

先进篇第1—1章习讲稿

作者: 卓玛秦 | 来源:发表于2023-05-13 19:02 被阅读0次

原文: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原宪简介:

宪:姓原,名宪,字子思,也称为原思。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15年,比孔子小三十六岁。《孔子家语》里面说原宪,是“贫而乐道,清净守节”。孔子死时,原宪仅三十七岁,没有去追求官职,没有投靠权贵,而是跑到卫国去,过起了隐居的生活。隐居卫国的时候,原宪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一次,子贡高车驷马,拜访原宪。原宪衣着破烂,出来迎接。子贡问:“夫子岂病乎?”原宪回答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开口便问他说:“你是不是病了?”原宪说道:“我听说,一个人没有钱叫贫;学了一身道术而不能去实行才叫作病。像我现在这个寒酸样子,只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了惭愧地走了。《韩非子·显学》把原宪之儒列为“儒家八派”之一。


释义:

钱穆先生说:本章不书姓,直书名,故疑乃宪之自记。就是说怀疑这一章是原宪自己记录下来的和孔子的对话。

原宪问了孔子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接着原宪又问孔子:“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谷:俸禄。这里指做官所得的俸禄。我们在《论语·雍也第六》里学到: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就是说孔子在做鲁国大司寇的时候,请原思做家邑宰,也就是家庭总管。孔子给他九百石小米的俸禄,他却辞而不受,孔子说,你个人也许不需要这么多,但是你可以拿这些多余的俸禄去帮助他们,周济他们啊。

春秋时期,传统世卿世禄的官吏选举制度并没有被废除,但这时已出现了代表新兴阶层、新兴政治力量参政的人,诸侯国以粮食作为这些人的俸禄。

这一章原宪问了老师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耻”。


什么是“耻”?

说文解字:耻,从心,耳声,本义作“辱”解,乃羞愧之称,羞愧乃心有所惭而生,故从心。又以耳为司听闻之器官,人每因闻过而耳赤面热,故“耻”从耳声。

一般人心生惭愧,就会面红耳赤,这是人性本善使然。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就是羞耻对于一个人来说,“大”是非常非常重要的。那这样的羞耻心呢,在孔门的大人之学,或者是心灵提升的学习上面,其实非常非常关键和重要的,要成为君子圣人,这个耻心就非常重要。而且知耻不论在古代还是当代都有很好的警示作用。

《子路篇》第二十章,子贡问孔子做一个士人的标准,孔子提到“行己有耻”,就是一个士人,自我要求或者生命实践的第一个准则,就是要以道德上的羞耻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如果发现自己言行不一致的话,那要为这样的状态感到惭愧羞耻。

《了凡四训》里面讲,“耻之于人大矣。以其得之则圣贤,失之则禽兽耳”。一个人有羞耻心,他念念不愿意作恶,知道作恶可耻,所以他能够改过自新,直趋向圣贤的境界。如果一个人不知耻,那他有过决定不能改。他不以为耻,有过错他觉得没什么,可能别人犯的过错比我还厉害,他不知耻,渐渐沦为禽兽而不自知。所以孔子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这一章,孔子这个耻呢,是针对“邦无道,穀”呢?还是针对“邦有道,穀”?还是两者都有?

集解孔安国注:“谷,禄也。邦有道,当食其禄也。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也。”邦有道时,作官食俸禄,犹如今日奉公守法的公务员,得其应得的薪俸,理所当然,不能说是耻。所以这里的“耻”应当是专指下句“邦无道,谷,耻也。”而言。这与泰伯篇“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经义相合。

也有不一样的解释,《朱子集注》解释:“邦有道不能有为,邦无道不能独善,而但知食禄,皆可耻也。”就是说这个穀如果只是追求俸禄了,都不想承担任何的责任,不管是有道或者是无道,都是可耻的。

  


蕅益大师《论语点晴》:

卓吾曰:“原思辞禄,欲脱其身于谷之外;孔子耻谷,欲效其身子谷之中。”方外史曰:“若知素位而行,便不肯脱身谷外。”

李卓吾说:“原思辞掉俸禄,是想脱身于俸禄之外;孔子耻于俸禄,是想效身于俸禄之中。”方外史说:“如果知道君子安于其位,那就不肯脱身于俸禄之外。”

孔子只是耻于俸禄,并非远离世间。

当时鲁国三家专权,也是无道。那么,孔子为什么要在鲁国,还食其禄,做大司寇?大司寇是地位很高,相当于宰相。因为孔子还是见到有希望、有机会改变当时的政局,削弱三家的势力,扶持国君。因为三家僭越礼度,横行霸道,所以孔子当时曾一度帮助鲁国国君做堕都的工作,就是把那个三家的城墙给堕掉,把这个力量、军事实力收回给国君所有,这才符合礼,后来失败了。失败之后,鲁国国君也不争气,迷上齐国的女乐文马,耽于酒色,孔子就离开了。把这个大司寇的官服还给国君,自己去周游列国,不再食其禄。为什么?真正已经无道到没有办法挽救了。原来还有可能能救,就尽力去救;救不了只好离开,独善其身。  

孔子的六世孙孔斌深得孔子真意,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一提。魏安王在位时期,听说孔斌很有才的,便派使者携带重金要聘他为相。孔斌对使者说:“假如魏王能够采纳我的建议,我可以安邦治国,这样即使让我吃蔬菜,喝凉水都没关系。如果只是拿我当摆设,给我高官厚禄,等于供养一个普通百姓,那就没什意思了!”魏王再三延聘,孔斌才前往魏国为相。孔斌上任后,任用贤良,裁汰庸碌,奖励功臣,初步扭转魏国官场风气。但是,在随后一系列的重大军国决策中,孔斌的建议几乎都被魏王拒绝了。孔斌很失望,长叹道:“建议不被采纳,无法为国作贡献,再继续做官拿俸禄就是白混饭吃,罪过也就太大了!”便借口生病辞去职务。魏国大将辛垣固问孔斌:“你在魏国做相才几个月,还没干出什么政绩,怎么就自行引退了呢?”孔斌回答说:“正因为没有政绩,所以我不能再干下去了。再说,魏国也不可救药了。”孔斌在魏国执政只有九个月便归隐了。孔斌的所作所为,是对孔子“邦无道,谷,耻也”的最好注释。

还有批注了《论语》的东汉时期的大儒郑康成。当时东汉时期很乱,朝廷想要聘用郑康成,郑康成拒绝。为什么?当时朝廷已经被何进大将军把持朝政,这个朝廷已经是无道了,那郑康成绝不吃这个俸禄,他走。甚至当时将军还请他来到府上,准备要封他爵位,给他高官厚禄,他不好意思不来;请了请来之后,过一晚上第二天就跑掉了。第二天准备要给他加官进爵,找不到人了。这都是难得的有气节的士人,读书人。当然,如果是一个朝廷、一个国家,能够有机会回头,有志之士还是应该尽全力帮助他,除非实在是没有办法回头,无道到简直就是昏君,这就没办法帮助他。

《孟子·尽心上》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孟子在这里讲的就是一个士君子必须担当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这也是儒家特别强调的。

孔子说“知耻近乎勇”,知错而感到羞愧,然后去勇于改过,这个才是一个勇者。学习这一章节,我反思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是看不到是自己错了,老认为是别人错了,找外境的错,所以这个羞耻心也升不起来,也就不会去改过。

自古以来,我国知识分子就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传统。如今生逢盛世,在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大好形势下,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更应当知耻而后勇,发愤图强,跟随良师益友,一个子曰一个子曰地认真实践,把圣贤的智慧,代代传承下去,造福于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先进篇第1—1章习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oku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