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惰性思维
开头讲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慢启动,有的时候需要很多时间进入状态,可是我们的大脑好像更喜欢低难度的任务,刚刚让我们颠颠脚尖就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我们的任务过难的话,会使我们产生逃离的情绪,我们恐惧我们失败的场景所以设定任务不要太难,有点难就可以。我们最后可以通过这种科学的工作法,能找到一种神秘的体验,我们在工作里面忘我忘掉时间,我们眼里只有工作,而且我们还会得到无限的满足。
2.困难退缩者
这就是说我们高强度的工作和充满诱惑的环境还有身体不适,都不适合我们发挥最大的思考能力,当我们在这种情况下时,会因我们的直觉的干扰影响工作效率或者放弃工作。一句话就是想要更好的工作状态那就去哄好你的系统一满足它,它舒服了它就会给你舒服。
我们的机制就是在我们处于不适或者饥饿威胁的情况下,人在判断各种事情都会被直觉接管。
在保释官下一次用餐前的约两个小时内,批准率就开始稳步下降,在用餐之前刚好达到零。如你预想,这种结果令人难以接受,但各位设计者已经认真审核并排除了很多其他的原因。对这个数据最合理的解释却带来了负面信息:又累又饿的保释官容易否定保释申请。疲劳和饥饿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系统2的一大主要功能是监督和控制思想活动以及由系统1引导的各种行为,使得一些想法直接体现在行动上,或者抑制或改变其他想法。
3.简单的错误
我们处于系统1的直觉判断的情况下是快速的,可是这样的判断往往也是武断,对于一些错觉我们即便看懂了,也会不断地接收直觉给我们的信号,而我们的慢思考只能一时提出更正,一旦我们放弃慢思考就会被直觉给控制。就像是自己一个人练武功一样可能你可以做到掌握技术变得熟练变成肌肉记忆,但是对于高手来看你就是满身破绽,你只能打出僵硬的招式对于变化没有应对能力。可是我们以前的经验影响着我们做决定而经验已经深入直觉变成了直觉,所以我们可以训练我们的直觉思考,也就是认知升级。让我们直觉作为一种快捷方式存在,变成我们快速决策的有利帮手。
例如,下面是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球拍比球贵1美元。问球多少钱?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10,即10美分。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10美分的话,总共就要花1.20美元(球10美分,球拍1.10美元),而不是1.10美元。正确答案是5美分。
5.伪命题延迟满足
在心理学发展史中有个很著名的实验,瓦特·米舍(Walter Mischel)和他的学生将一些4岁大的孩子置于残酷的两难处境中。这些孩子可以自行选择,是要一个随时就可以拿到的小奖励(一块奥利奥饼干),还是在充满考验的环境中苦等15分钟,然后得到更大的奖励(两块小甜饼)。这个实验最后证明能做到延迟满足的可以有更好的人生。
可是能影响你延迟满足不仅是你的自制力也有环境因素在内,比如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可能就有完全不同方向的延迟满足,就像是前面的糖果实验穷人家孩子在家里就没有吃过几次糖,那么极有可能心里极度渴望吃糖,对糖的诱惑也就抵御不了。如果是富人家孩子可能天天都有糖吃,那么他可能对糖的诱惑就不是太大。现在我反向思考下如果我们把这两个孩子都丢在一个比较脏乱差的房间里,我们跟小朋友说你们过半个小时得到一颗糖,你说到底是哪个小孩在里面的时间长呢?我想对于穷人家的小孩就比较容易见到这样的情况,有一种习以为常的感觉,可是对于富人家的小孩就不一样了,没有经历过这样的环境,在自己不熟悉的环境下容易恐慌,再加上对糖果的诱惑不那麽大就容易跑出房间,反而穷人家孩子容易坚持下来。我想这个实验最终能分别出来的不是自制力强而是贫富差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