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什么是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又称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网络。
2.
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
个体首次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总是按照个体已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等,明确它对个体的意义以使个体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这一过程称为印象形成。
印象形成的效应
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最初出现的信息影响最大,称为首因效应;
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也较大,因为它在时间上离认知者最近故称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产生首因效应。
光环效应
个体对认知对象的品质一旦形成某种倾向性印象,就会用它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最初的倾向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套在其上,使其他品质也因光环影响反射出类似色彩。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 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刻板印象的定义: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版印象。
刻板印象与定型的作用
积极作用:使社会知觉过程简化;
消极作用:容易形成偏见。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最终印象并不停留在各种具体特征上面,个体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中心品质模式
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
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
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
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
投人所好。
归因的概念
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行为原因的分类
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等。
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可称之为外归因或情境归因。如背景、机遇等。
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之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因素引起,而兼有二者的影响。这种归因叫做综合归因。
控制点(源)理论
内控者:相信自己能够对事情发展与结果进行控制。此类人的控制点在个人的内部,称为内控者。
外控者:认为个体生活中多数事情的结果是个人不能控制的各种外部力量作用的结果。控制点在个人的外部,称为外控者。
归因原则
凯利指标,人们可通过检查三种特殊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凯利的归因理论被称作三维理论。协变原则是人们试图找出一种效应是否由于各种条件的规律性协变而产生的。个人在归因时需要同时考虑三种信息
特异性信息:行为主体的反应方式是否有特异性。是否只针对某—刺激客体做出反应。
共同性信息:不同的行为主体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是否相同。
一致性信息:行为主体在不同背景下做出的反应是否一致。
如果特异性、共同性和一致性都高,我们就可能做出外部因素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低和一致性高,那么更可能做出内部困素的归因。
影响归因的因素
成败归因: 成功时,个体倾向于内归因;失败时,倾向于外归因。
竞争条件下的归因: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失败了,则倾向于内归因。
不过失眠患者往往有相反的归因倾向,即他们认为失眠是内部的原因造成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