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卷一(谋略篇)

卷一(谋略篇)

作者: 文不言静不语 | 来源:发表于2024-10-31 16:43 被阅读0次

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译文】臣司马光说:我知道天子的职责中最重要的是维护礼教,礼教中最重要的是确定名分,确定名分中最重要的又是匡正名位。什么是礼教?就是礼纪朝纲。什么是名分?就是君臣有别。什么是名位?就是公、侯、卿、大夫等官爵序列。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译文】四海之广,亿万之众,都在天子一人的管辖之下。尽管是才能超群、智慧绝伦的人,也不能不在天子足下为他奔走服务,这就是以礼教作为礼纪朝纲的作用啊!所以天子统率三公,三公督率诸侯国君,诸侯国君节制卿、大夫官员,卿、大夫官员又统治士人百姓。权贵支配贱民,贱民服从权贵。上层指挥下层就好像人的心腹控制四肢行动,树木的根和干支配枝和叶;下层服侍上层就好像人的四肢卫护心腹,树木的枝和叶遮护根和干,这样才能上下层互相保护,从而使国家得到长治久安。所以说,天子的职责没有比维护礼教更重要的了。

夫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

【译文】礼教的真义,在于分辨贵贱,区别亲疏,裁决万物,处理日常事务,没有一定的名位,就不能相应地显扬;不享有标志名位、爵号的器物,礼制等级就无法体现。只有用名位来分别称呼,用器物来分别标志,然后上上下下才能井井有条,分明不乱,这就是礼教的精华所在。

【随笔】中国自古以来,注重礼仪,称礼仪之邦,这与封建文化中重礼教是分不开的。但封建文化中礼数讲究尊卑有别、君臣有别、权贵可以支配贱民,贱民之命不由自己做主。这样的上下层级关系,延续千年,深入民族的思想。这种思想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但也大大的束缚了“人”,究其本源,竟然可以追溯至夏商周时期,的确久远。新中国成立以后,有“破四旧”的运动,其本意也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最近看电视剧《知否》,里面长辈动辄便以目无尊长、忤逆父母、以下犯上等说辞来教训晚辈,正妻总管内院一应事物,可责罚妾室、变卖奴仆,下属不能冒犯上级,主人说话,奴仆不能插嘴,如若不从,便是僭越、是没规矩,可见层级之分,着实明确。这种地位带来的权利和名分,让嫁入高门、做人正室成为女性改变自己和子孙命运,甚至逃出生天的唯一途径。哪怕时至今日,中国社会也依然有着女高嫁、男低娶的婚嫁意识。

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

【译文】 没有一件事情不是从微小之处产生而逐渐发展显著的,圣贤考虑久远,所以能够谨慎对待微小的变故,及时予以处理;常人见识短浅,只能等弊端闹大了才来设法挽救。矫正初起的小错,用力小而收效大;挽救已明显的大害,往往是竭尽全力也不能成功。

【随笔】所谓“杜渐防微”便是这个道理。错误或坏事刚冒头就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把隐患消除在开端与萌芽状态中。

这句话让我想到了育儿之道,孩子的坏习惯冒头之时,便应该及时纠正制止,错误萌芽的初期,使小劲可收获大效果,如果坏习惯已经铸成,成为行为举止的惯常行为,才去纠正,便是事倍功半了。

《夏书》有之:“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夫君子能勤小物,故无大患。

【译文】 《夏书》中说过,“一个人屡次三番犯错误,结下的仇怨岂能在明处,应该在它没有表现出来时就设法提防。”贤德的人能够谨慎地处理小事,所以不会招致大祸。

【随笔】我们处理事情,看似是客观事情,但背后却有着复杂的人际关系,实则也是处理人际。君子贤德,能够谨慎地处理各种小事,不至于太得罪人,埋下祸根,招来大祸,但普通人若总是口无遮拦,举止不当,惹下祸根,明面上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但暗地里会被人使绊子,所以更应在细小之处就多做防备。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译文】 《周书》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引导他犯错误。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作诱饵。

【随笔】想到了最近看电视剧《知否》,女主角盛明兰在处理内宅事务时,惯用这一手。不管是在娘家管事,处理长辈送过来的婢女细作,还是嫁入侯府,处理不听话的奴仆,都是先放纵他们,让他们以为自己软弱可欺,尝到了甜头,便更变本加厉,肆无忌惮,从小作到犯下大错,背后是故意的纵容,这便是诱饵。

《郑伯克段于鄢》中也有提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当一个人骄傲自大而无防备的时候,就是除去之时。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译文】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教;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资本;德,是才的中心统帅。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译文】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标准,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选择小人,不如选择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就会用来作恶。持有才干做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如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还有所限度,好像小狗咬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为非作歹,又有勇猛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为害之大可想而知了!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往往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往往敬而远之,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随笔】用人之道,德才兼备自然是好,但有时不能两全。便要审时度势,有时候以德为主,有时候以才为先,要看这人要用在何时何处了。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各有各的用途和归处。

有德行的人令人尊敬,却又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被疏离。有才的人容易被人喜爱,对于需要依赖的重要人才,往往容易产生信任和宠爱,所以有才的人比有德的人更容易得到信赖和倚重。但若有才,但德不配位,便如恶虎添翼,危害巨大。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

【译文】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困窘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判断人的高下了。

【随笔】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一个人什么样,就看他身边的人都是什么层次的。所以人想往好的方面发展,就要去结交比自己更优秀的人。所谓,近朱者赤,也是这个道理。

我现在自己身处职场困境,不能破局,是因为有些事情,我做不来。这其中,有我不够灵活处事的局限性,也有我的稍许读书人的“清高”。自恃有些才能,而怀才不遇,被环境所限,该何去何从。从底层规律来看,只有一条,做实事。踏踏实实的做实事,增长自己的技能,才能在破境来临时,把握机会,重新择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卷一(谋略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qbbd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