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事通常自以为是专心致志,但通常却被名利所绑,驱使而前,比如考试想考高分,比赛想拿第一,不知不觉总是在与人较高下。殊不知如此这般,反倒不容易考出好成绩,比赛中也会失掉日常应有的水准。这是为什么呢?
《武志宏的心理学课》给出了答案,武志宏在专栏中曾提到,美国运动心理学第一人、网球教练提摩西·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中把自我分为:自我1和自我2。自我1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图像。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你认为我就等于头脑。那头脑就会变成主人,它会做一件事,评判。也就是将分析出来的结果固化,说这是对的,那是错的。而且这个评判一旦和自恋联系在一起,就会变成我这样做是对的,我那样做是错的,为了不经历我是错的这种自我挫败感,就会使劲去避免一些东西,这一使劲就造成了紧张。而紧张就意味着,我们体内的能量流动被切断了,从而将影响自己的潜能发挥。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一直想让自己在比赛中不出错,反而最容易出错,因为此时此刻的人们做事时的心流是被切断的,潜意识也无法激发,看似专注,实则人心浮在表面,当然也就难以获得好成绩了。
这又让我想到了赵襄子学御的故事,《韩非子·喻老》中记载,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子期学习驾驭马车,不久和王子期比赛,三次换马但三次都落后。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但您的使用出了问题。驾马车所应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车人的人心和马的步调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而今天在比赛时,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又怕被我追上。本来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这很自然。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这样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也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的原因。
赵襄子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他太计较利害得失,目的性过强,以致于其难以全神贯注于如何驾驭马车,换言之,他就是把头脑、意识层面变成了自身的主人,为了不经历他可能会被师傅击败的感觉,就努力使劲地表现,这一使劲就会紧张,注意力也难以集中,跟认识通透的王子期比起来,当然会落于下风。
加尔韦发现这些情况后,提出要放松地专注,区分头脑和潜意识,放下头脑,信任身体,让我们避开对错的评判,尽量减少意识与思维的影响,最大程度地发挥潜意识的能量,实现自己的梦想。现实中,我们识某物、做某事,不应抱有太大的功利性,应知欲速则不达,踏踏实实,老老实实地做完一件事,不去想结果,不去考虑他人的眼光,也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学会放松地专注,专注于做事本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