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道德经 . 第七十章》
我言论很容易了解,也很容易实践。天下人却没有办法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
老子关于“道与德”的思想,虽然听起来有些玄妙,好似距离我们很远,其实老子所提炼出的智慧均源自于生活。
比如“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再如“鱼不可脱于渊”,又如“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等等,所以老子不无忧心忡忡的说,道就在我们日常的起居饮食之间,正所谓大道至简,所以是“甚易知,甚易行”。
在本章,老子以“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疑惑,提出了关于“知与行”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由此可知,老子不仅是贴近时代生活的细心观察者,同时还是超越时代表象的用心醒觉者。
《尚书》有言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陆放翁也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往今来,关于知行合一和人生意义的思索一直没有停息过。
既然知行合一那么重要,又是什么阻碍了知的探索,羁绊了行的脚步呢?老子说是人们的欲望在作祟呀。
苏学士亦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啊,对外物的欲望过度奢求,致使个人陷入主观感受与价值审美之的牢笼,而不能山外看山,放眼山之全貌,更无法观瞻山外之山。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啊。
那么,何以走出“天下莫能知,莫能行”的人生困境呢?从《道德经》一以贯之的思想我们不难找到答案。
老子提倡面对纷繁世事的宣泄,安守住内心的“虚极和静笃”,回归事物如是的样子,顺着自己的本性和禀赋发展,进而培养谦卑、柔弱、无为的心性,涵养“无心于为”和“知足者富”的心态,由此可通达“甚易知,甚易行”的境界。
由是观之,破解家庭教育困境的钥匙,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在孩子的本性与禀赋里,放下对外事外物的执念,回归孩童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先行后知,知行合一,陪伴孩童探索“甚易知”的知,践行“甚易行”,吾等皆可往已,可往已。
天下父母,与孩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