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中有句话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据说六祖慧能就是听了这句话悟了,我也听了,但是一直没有悟。
这句话不难解释,甚至可以说很好解释,我真切地明白它的含义。我也知道不能住色生心,应该无所住,但是我做不到,或者说我没有真正地想去做。
其实无论是佛学还是儒学,我国传统的哲学更多的是一种实践,而非学问。如果我们只是把它们当作一种学问,学习的目的仅仅只是局限于学懂弄明白,那么我觉得这肯定是学歪了。如果这样学,充其量只是我们知道了一切传统的国学知识的,但是距离真正的有所得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前段时间,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没有什么突发状况,于是我的的小日子过得也比较平静,于是我就错以为我修得不错。但是这几天有件事情的突然发生,让我平静的生活打破了,我的内心也不再平静,那种所谓的宁静状态突然消失了,这时候我才发现我距离所谓的境界还差得很远。
如果内心的平静仅仅是依靠外在事物的平淡,那不就是“住色生心”吗?我的一切都因外在的“色”变化而变化,我完全没有自主性,这就是典型的内心不强大啊!
把事情看淡,把事情看空,也许这就是境界吧!如果只是在平静的时候,知道事情该怎么做,这肯定不是真正做好了。只有当事情来临时,我们才能验证自己修行的结果。事来了,我们的心动不动才知道。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说某个人为了修心做过这样一件事情,某天他终于收到了深爱的女子的情书,他一直忍着激动的心不拆信,愣是第二天才把信打开。用他话说,他正是要用这封信来修自己的心。我不知道他那天夜里睡好没睡好,但我知道这样修心应该是有用的。
每件事情的发生都自有其道理,看开了就好了, 看淡了就好了。事情如果已经发生,那么无论我们再后悔,事情也不会再重新开始,知错就改是有用的,但是懊悔懊恼的情绪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无论我们再忐忑,再激动,也是没有任何作用的,事情一定会按照自有的逻辑向前进,而不会因为我们内心的不安或是激动而有所改变。
问题本身是有价值的,但是对问题的情绪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活在当下就好,好好的专注于当下的时刻,做好我们能做的,不要去考虑那些我们不能控制的。无论是过去的事情,还是未来的事情,不要看得太重,尽我们所能就可以了,保证我们对所有能控制的事情全力以赴,至于结果交给上天就可以了。无所住才能生出般若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