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字能引发家长、老师对孩子成长、自我提升的共鸣,教育相关的思考很实用。
张老师写了雨天心情、对儿子的牵挂、教育感悟和新学期准备,真实接地气,用了比喻(“种子”“镇定剂”)和引用(教授、心理学家的话),能增强说服力。但是感觉各部分衔接有点散,像想到哪写到哪,需要有一个起承转合,或者分小节写,这样把时间当相机,就更有意义。
郭郭老师的这封信,有以下美好的教育理念:
善用文学故事引导阅读:借《田鼠阿佛》和林海音的经历,把暑假阅读比作 “收集阳光、色彩、词汇”,让抽象的阅读意义变具体,激发孩子对精神成长的重视。
挖掘书籍中的美好滋养心灵:解读《童年》《柳林风声》时,聚焦书中温暖瞬间与色彩画面,引导孩子从阅读中感受美好、体会友谊,将文字转化为内心的积极力量。
用互动与分享深化成长收获:安排同学分享暑假 “收集”,还让孩子写信反馈,再附上推荐书单,以多样互动帮孩子梳理暑假所得,延续阅读与成长的热情。
超赞的郭郭老师!
张老师写了一年级孩子入学首周的适应难题,比如新鲜感消退、作息难调整、课堂坐不住、不敢上台讲故事,还提到家长不同应对方式的影响,内容真实贴近低年级入学现状,没回避孩子的问题,很实在。
用自家孩子 “甜果” 举例,再扩展到全班,从个体到整体,容易让人共情;最后以提问 “怎样上课让他们想听、会听” 收尾,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发思考,很自然。
能够发现你的教育智慧:
理解孩子适应困难,不苛责六七岁孩子久坐、状态波动,懂得换位思考;
发现孩子上台怯场后,不批评,而是想以后多安排练习,注重给孩子成长空间;
关注家长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暗含引导家长用温和方式帮孩子适应的想法。
坚持这样走心的记录,你的收获多多。
刘老师的这篇读书笔记,非常实用。
结构清晰且有互动感:按 “阅读前疑问 — 阅读中摘录 — 阅读后思考” 的顺序写,还分点梳理书中核心内容,比如拆解 “本土教育” 的定义、案例,能让人清晰跟上阅读思路;同时带着自己的疑问读,最后还列出没懂的点,不像单纯抄书,有自己的参与和思考。
结合原文又有个人理解:摘录时不只抄作者的话,还会提炼案例(如妈妈咨询孩子慢、师徒结对),并把自己的理解写进去(如把教师成长状态理解为 “讲真话、做实事”),最后还总结出 “关注具体的人” 的核心,能把书中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认知,读书笔记的价值很足。
从书中内容联想到自身教育初心的变化:读张文质老师 “守住内心火种” 的话后,立刻反思自己最初想做 “好老师” 的热情是否还在,对比过去 “打鸡血” 般的状态和现在的 “慢镜头”,能从书中观点照见自己,不只是读文字,还主动叩问内心,让读书真的引发对自身教育状态的思考。
借读书思考找到重拾初心的行动方向:意识到可能 “淹没火种” 后,没停在迷茫里,反而结合书中 “分享教育的好” 的理念,决定用 300 天写作、记录课堂反思并分享的方式坚持,把读书引发的思考转化为实际行动,让思考有了落地的路径,不是空想而是找办法改变。
超越,从来就是日积月累的喷发,守住自己内心的火种,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