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 坡
朝歌城外又一景
清晨,推开虚掩的窗,仰望天空洁白无瑕的云海,原本混沌的心像一条清澈的溪流,欢唱着渐渐消失在幽静的丛林里。
望着太行山蜿蜒起伏,轮廓清晰的身影,心情无比惬意,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驱车来到了位于鹤壁市西南,约二十公里的古灵山脚下。
进入灵山风景区,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公路顺势而上,丝丝凉意扑面而来,夏季的火辣和蛮横,瞬间荡然无存,感觉山是那样的绿,天似乎也高了许多。
金秋十月,是个充满无限回忆的季节,远远望去,满山红叶,层林尽染,姹紫嫣红,与眼前错落有致,古朴沧桑,至今仍保持着原始风貌的小山村交相辉映,不觉感叹人类的神奇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这就是“凉水泉”村。
凉水泉村,占地面积5.23平方公里,共有四十六户,九十三口人家,属鹤壁市淇县灵山街道管辖,省注册贫困村,也是市精准扶贫工程的重点项目。
村内房屋大都建造于清朝或民国初期,石墙木顶,一脊两坡,具有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风格。凉水泉村,原名‘两水泉’,因村头的两股泉水而得名。
据《淇县舆地图说》一书记载:“两水泉,城西北28里,户口并两流水,北依山,南临沟”。由于泉水冰凉刺骨,甘甜可饮,后更名为“凉水泉”村。
俯瞰整个村子,只见错落有致的房屋成蛇形分布在两山之间深深的沟壑中,由于植被繁茂,山高林密,很难看出眼前还是个有人烟的地方。
这里没有人欢马叫,只有袅袅炊烟从灰色屋顶冉冉升起,如水墨般装扮着寂静的村子,偶而传来的鸡叫声,也会瞬间被大山的寂静吞没。
走进村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棵百年椿树,椿树枝繁叶茂,树杆高耸入云,树皮黝黑,斑驳如麟,再加上周围百年老屋的衬托,使整个村子彰显古老沧桑之貌。
然而,随着岁月流逝,时代变迁,凉水泉村的沧桑,已被悄悄镶嵌在岁月的年轮里,那被炊烟熏得面目全非的老屋,已被改造成独居风格的民宿,村头生产队的那几间牛棚,自从被改造成咖啡屋后,竟成了村里的主打旅游服务景点。
像这种利用改造猪舍、羊圈,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创意,对大山里的人来说,不能不算一个奇迹。
如今的凉水泉村,已今非昔比,这不仅仅是村里通了公路,旅游产业红红火火,提高了知名度,最主要是大部分村民还住进了城里的楼房。尽管如此,在和一些年龄较大的村民交谈时,从言谈举止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生养自己的这片热土,是那样的恋恋不舍。
这样的复杂心情,不仅仅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和那里的喧闹,最主要是舍不得老屋后那块不大却能供全家人享用的菜园子,舍不得后山上那片花椒树林和那几颗柿子树。
每每回想起深秋季节,满山遍野,一串串绿中透红,晶莹剔透的花椒挂满枝头,园子里白菜萝卜琳琅满目的时候,心情是那样的愉悦。然而,再想想祖祖辈辈被大山阻隔,进一次城必须翻山越岭,花上大半天时间才能走出去和靠煤油灯照明的囧境时,心情却又是那样沮丧。
对凉水泉村的参观时间虽然有限,却给我留下了许多深刻的印象和诸多思考,这是因为在村子里看到了许许多多,为扶贫旅游产业忙前忙后的工作人员,看到了住村干部,第一书记那疲惫的身影。
文字/图片:高 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