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的讨论,后面有人情绪化了。
想起曾奇峰老师有个线上音频课,助理小雨曾在直播间推介这个课程的时候说可以“永久回放”,后来被曾老师制止,“永久回放”换成“长期回放”。
永久有多久?
长期又有多长?
懂的都懂,这个世界没有永久也没有终极。
长期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概念。
看似是两个词的转换,道出的却是精神分析的精髓,还有生活的智慧。
关于女性着装,我的观点是跟场合场景有关,度是关键。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并不意味着不考虑现实情况,特别强调的是安全性。
女性不分场合的着装清凉,当然是个体的自由,也算得上是个性的解放,但也可类比“君子立于危墙之下”和“顽童抱金入闹市”,一样有风险。
我是69年出生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大专生。经历过世上最残酷的高考:两轮考试。一轮初试,不过一轮就没办法参加第二轮的正式高考。经历两次复读,读大学时已经21岁。
无论男女,作为个体,我们真正能够自主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并不多。
聊这个话题的目的是想说,我们是活在现实世界中的,理论与现实是有差距的。
我们可以讨论女性意识觉醒,可以讨论女权,但是要明白,之所以把女性作为话题来讨论,是因为现实中有太多太多的问题存在。
所以,女性在不同场景和场合下选择能让自己安全的着装方式是为自己的安全着想。
记得毕业参加工作是在一个国企下属的施工企业。90年代初的东北,机械施工设备很落后,挖土方的工作基本都是外包给监狱,干活的人不说也知道是什么群体。
我当时是在政工科工作,负责劳资,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HR”,还负责施工期间工地工程简报的采编工作。
记得特别清楚的一件事情是第一次去工地,夏天,穿着平时在办公室工作时得体的裙装。当走过劳改犯挖沟槽的工地时,我被那一双双眼睛吓到了……
结婚后我先生经常出差,每次需要送桶装水的时候,都会把先生的鞋子放门口,还会把他的大外套挂在衣架上。
有大量的社会学数据统计证明,独居的单身女性,着装暴露的女性,夜晚独自外出的女性,受到犯罪危险的几率大大增加。
我们讨论山西大同案,男方受到法律制裁是罪有应得,对其他有类似想法的男性有震慑作用,也体现了法律的正义与公平。
不过,可不可以或者说需不需要站在女性的视角去思考一下,如何最大程度避免让自己身处危险之中,是否也是对其他人的一种提醒。
这里有专业做心理咨询的,也有精分爱好者,大家讨论问题的时候,能否觉察一下什么时候是就事论事的讨论,什么时候是情绪化的输出。
只是讨论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