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从幼儿园开始, 老师就教导我们: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但是并没有多少人能够通过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反倒有一些人,通过80%的高勤奋陷入了低效果的怪圈。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把知识点一个个的孤立起来,并没有把他们连接起来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让知识内部的空,蛀空了我们学习的热忱。
原来,学习这件事,要经过举一反三的反思和验证,才能把自己变成学习的炼丹炉。(若只是拿来主义,变成天天向下也是极有可能的。)
成甲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想让我们运用临界知识点,垂直深耕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在知识之上再造知识,从而摆脱学习难的痛苦。
一
很多人读书看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分不清重要的知识点和问题点。
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总结,学会提炼,从而得到“临界知识”,它是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即通过现象看本质。 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反思的意义一定会大于现象本身,我们得到的“why”便能向“ how”里延伸,才能够真正的解决问题。
因为,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从而打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绝大部分人宁愿吃生活的苦,而不愿意吃学习的苦,其原因就是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临界知识。
那么,我们该怎么找临界知识?
第一,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
第二,找到最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
第三,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第四,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老师会教你把问题抛根问底,等到你把它掰开了揉碎了之后,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你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个知识,并且加以验证,一步步的引领你天天向上。
所以亲们,遇到学习上的难题一定不要绕着走,我们要正面出击, 得到不同的思考面和反馈面,才有不同的进步。
正如成甲老师说: 没有刻意学习的痛苦,就没有一针见血的清楚。
二
临界知识前有出处,后有来者。只要用心寻找,并且用对的方式来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我们该用什么方式学习临界知识?
第一,使用绿灯思维(看到不同观点的合理性并应用于自身),减少习惯性防卫(归因外界,维护自尊)。
第二 ,培养系统化思考方式。从现象、技术规律、底层规律三个层次进行思考。
第三,打通知识阻塞,实现融会贯通。结硬寨,打呆仗。把硬功夫花在真问题上,吃透关键概念和基本理论。
第四,刻意练习,抓住问题本身,在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时间,大量的练习。
其实有很多学习方法都是相通的。
我们从上一本《刻意练习》,到这一本《好好学习》中来,就是要跳出属于自己的舒适圈,然后把抓耳挠腮的问题变成抓心抓肺的知识点,进行刻意练习,边惩处于自己的知识圈。
但是光有刻意练习是不够的, 还得学会反思,才能从自己的误区里面一步步的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
我们生活中的种种效应就是最真实的案例。我们拿来思考,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结论。
为什么有的学生,你看着他天天玩,但是考试分数却很高?
为什么有的学生,哼哧哼哧的努力,成绩却不理想?
为什么有的学生,永远在上不上下不下的阶段里苦苦挣扎?
其原因就是学习优秀的人,掌握了学习的底层逻辑,善于使用临界知识构筑自己的能力圈,并一步步的践行到底。
三
遗憾的是:我们上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是把知识点划给我们,让我们收藏一下,复盘一下就了事,却没有真正的让我们把临界知识用起来。
那种低水平的勤奋陷阱,让很多学生长大之后,没有真正的意识到问题,依旧沿袭着学习的老套路,乃至我们在生活和晋升之中处处碰壁。
怎样才能应用这些临界知识呢?
第一,在不同的场景中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第二,在不同的时间里重复应用同一个临界知识。
这又是一个刻意学习的应用,它把我们链接起来,就是要我们对基本技能东西的深刻理解,从而使我们成为顶尖的技能高手,从而让某个领域里面的预见性,超过其他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神话。
“你必须让自己配得上自己的欲望。”这句话千钧有力,只有好好学习,结构化的创造属于自己的能力圈,欲望才能够变成愿望。
昨天舅舅跟弟弟一直在分析,为什么要买房?为什么要计划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要在能力圈之内认清现实……
他说了这么一句话:人生是一浪接一浪的突然袭击,我们要学会着计划做事儿,防患于未然。
所以说临界知识并不仅仅只限于书本,更多的来源于生活和长辈的经验。
总结
人活到老,学到老。任何一种知识都在为我们服务,用好了就是道,用不好就是魔。
千万不要让知识只是知识,只有用起来立起来,它才是活的。只有利用好知识的优势,瞄准好指定的方向,才能一招制胜。
80%的成功是有20%的决定引发的,所以找到并运用临界知识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很多临界知识都是通用的,用成长型思维来组织它的框架,它才能为你所用,才能助你到达人生的巅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