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17期“光”专题活动。
和自己聊天
给未来写信
早上的我和晚上的我,有了连续
活在当下
自我连续性
早晨的我和未来的我有什么不同?
活在当下的力量会让我们回望过去的自己,许多人都会为当年的不成熟而感到震惊。
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认同过去以及未来的自我,心理学家将这一特质称为自我连续性(self-continuity),对我们的长期身心健康有着重大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感觉过去与现在的自我之间存在连贯性能促进精神健康,尤其是情绪弹性(emotional resilience)。
“同时看向时间长河中的两个方向”。过去和未来有着同样的连接 是我是你是意愿。现代研究发现,人们朝两个方向观望的能力,或者说意愿,存在着个体差异,就像外向和内向等心理学特质一样。
“有些人感觉和未来的自己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有重叠,存在连续性;而有些人甚至不会设想那样一个自我,感觉那几乎就像一个陌生人”
美国TALKSHOW演员宋飞(Jerry Seinfeld)在他即兴表演中阐述过这种矛盾,他讲到“早上的我”及时行乐,“晚上的我”吃尽苦头。
“我一大早就被闹钟吵醒,头昏脑胀。哎,晚上的我真是可恨!晚上的我总要坑一把早上的我……”
实验者曾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了一个游戏,模拟从池子里捞鱼。
那些关注未来自我的学生限制了每一轮捕捞的鱼的数量,以便让鱼池存续更长的时间,而那些关注当下的学生更有可能迅速把池子捞干。
借助高科技,再把年轻参与者的照片模拟他们老年的模样。利用人工智能软件,让这个“老年自我”与年轻的参与者对话。研究显示,这样的对话有助于人们更接近未来的自己,同时缓解对未来的焦虑。
研究实验发现,从未来给自己回信的学生们感觉与未来的自我之间有了更强的连结。
一个月后,和那些只给未来的自己写信的学生相比,那些从未来自我的角度给自己回信的学生报告称,“他们的职业规划更深入,更愿意在学校和单位努力,即使面临诱惑,也不改自我意愿。”
光,来自自我意愿!
生存还是死亡,哪一个“我”可选?
与自我连续性有关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人们的生死观在临近生命终点时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在极端情况下,人们的想法通常会发生变化。哈尔·赫什菲尔德曾指出,当研究者询问健康人,假设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同意接受一种痛苦的化疗,从而将生命延长三个月,只有10%的人表示愿意。而当问及癌症病人,给出肯定答复的人增加了四倍多。
数百万的美国老年人已开始准备生前预备遗嘱,许多人都留下了这样的指示:如果他们在患上失智症之后得了其他疾病,可以不作干预死去,因为他们认为在那种情况下人生已经没有价值。
但是,如果就像那些癌症病人一样,他们在生病后改变了想法,会发生什么?如果他们年轻时无法预见老年的自己仍然眷恋生命,甚至享受生命——无论是怎样的生存状态——那又该怎么办呢?
“这引出了一个问题:我们应该信任哪一个自己?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
继承自我的意愿才是真实的出路。我们对自己撒谎,对未来自己写信,也会在未来给自己回信。
把每一天当成一场初恋吧,像在粗糙的渔场上去捕获一条大鱼。简简单单地看花看虾看小兔,看见小螃蟹的大海。才知道从哪做起。
做着这些事的自己,就逐渐明亮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