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
[2]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
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
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
\\\\\\\\\\\\\\\\\\\\\\\\\\\\\\\\\\\\\\\\
简单来说,义就是承担道德责任,遵守群体规范,利他属性更强
利就是追求个人效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
完全由“义”驱动运行的世界当然美好,每个人都能够为群体发挥更大的价值,但是现实世界的运行往往靠的正是利益驱动,因为趋利避害本就是生物本能。所谓有钱能使磨推鬼是也,在生产力并不是无限的现实世界,每个人都在追求着效益最大化,大家随时随地都在想着如何捞一笔,让自己的生活滋润起来。
水至清则无鱼,因此如果按照理想主义,一味追求完美的“义”往往适得其反。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极为痛恨贪腐,因此制定了严格的整治措施,同时也给出了极低的公务员工资,想要培养全国官员清廉公正的好品格,结果可想而知,吃不饱饭,哪有力气上班呢,工资不够,反而促使官员们想方设法摄取油水,各种陋规(送红包的规矩)层出不穷。所以实际社会并不是简单地按照礼义廉耻运转的,在光明正大的明规则下, 往往潜藏着利益分配效率更高的潜规则,并且后者往往才能真正大行其道。
“商业社会的繁荣是人极端自私的结果”,虽然人的本能追求促使技术发展进步,但社会秩序的发展也要求人遵循道德的约束,如果仅仅按照生物本能,遵循丛林法则,其实是不利于社会持续发展的,这必然会导致强者对于弱者的残酷剥削,最终抑制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进步。就像前段时间刷屏的美股熔断,如果没有这样的保护机制,人们在为自己止损的考虑下,都疯狂抛售,带给市场的打击是灾难性的。各个王朝的最终崩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从上到下都极端利己,剥削过于严重,官逼民反。在明末,之所以越平叛越反,就是因为军队一出征就要收税,而这个时候税收已经高于生产的实际收益了。所以孔(可能是子思)说义其实也就是利,因为长远来看,其带来的社会稳定简直就是无价之宝。
总之,不管是哪一种极端都不行,既要追求理想,也要结合实际,建立真正合理的秩序。而文中孟子似乎一味主张“义”,其实,其目的无非就是推销儒家的思想理念,对于一国之君这样来说当然没毛病,宣扬主旋律,鼓励正能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如果一国之君只知利不知义,追求个人享乐可想而知身边的官员会是什么样子,百姓又将过的是什么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