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某学者给中学生演讲前,讲了一个故事:下雪了,出售铲雪铁锹的能不能见机涨价?在场7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涨价。见此情景,学者默然无语,取消了演讲。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学者,该不该取消演讲?
文/沈周霄
当在场70%以上学生都认同“下雪天,可以涨价出售雪铲”时,学者默然无语,取消了演讲。
学者的离开,应该是觉得场内的学生多是“逐利”之辈,“竖子不足与谋”吧。
关于“义利”,古人讲得很清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义”“利”冲突的时候,选择守“义”,无疑是正确的。
暴雪后,人们必须用铲子清理堆雪,此时的涨价行为颇有点“趁人之危”“趁火打劫”。谁是谁非,一目了然,但为何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选择“逐利”而“舍义”呢?恰是因为,“趋利避害”是人性的底层逻辑,“逐利”比“守义”更符合人的本能(动物性)。
吸烟者,一包包地买烟会比成条买烟花费更多的钱;减肥者,也不会在冰箱里存放甜品;有起床困难症的人,会把闹钟放置在卧室的另一头。这些例子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人超越动物性的部分都是反本能的。吸烟者,本能地想抽更多烟,但更高的“价格门槛”会让他们尽可能控烟;减肥者,所以胖,往往是因为喜欢甜食,不存放甜食的冰箱让他们有了更高的“违约成本”;卧室另一头的闹钟,让人不得不起床才能关闭它,正是这种“规则设置”让人克服了起床前的惰性。
当利益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很难禁得住诱惑。冰箱里放了甜品的减肥者将比不放甜品的,更难减肥。人超越动物的地方就在于,动物只有“本能”,而人会设置“规则”让人“超越本能”从而更加完美。在“义利”之间,现代社会有规则的约束:一曰,道德;二曰,法律。
在“雪铲”的故事中,涨价者明显不道德,但从人性逐利的角度看这种行为又有其合理性。只要他涨价的幅度是在“法律”规则的允许之内,我们就不能一味谴责。要知道,道德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绑架他人的。如果,涨价幅度超过法律规定,那么这就是违法行为,可以用法律来制裁。
因此,我以为:“义”“利”不是截然对立的两面,而是辩证的双方。“守义”者,君子;“逐利”者,也并非都是小人。毕竟,没有逐利的基因,人类在自然世界活不过三集。更合理的“义利观”是,用“义”(规则)约束过度逐“利”的行为;以适当的“利”,鼓励更多的人守“义”、行“义”。
学者,该不该取消演讲?
我以为,大可不必。听讲者,多为中学生,他们涉世未深,考虑事情不周全,遵从本能,本无可厚非;讲座者,既为学者,更应有知识分子的担当,去帮助学生厘清“义利观”,超越本能,提升精神的境界。
毕竟,知识分子应该有做“社会良心”的勇气与担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