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继续阅读玛蒂·兰妮的作品,《内向心理学》。
昨天,我们了解到,当夫妻二人性格不同的时候,免不了会有冲突。两个人应该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
当问题出现时,两个人应该良好沟通,共同探讨问题的真正症结所在,避免误会,并懂得让步。
如果夫妻二人都是内向者,往往能够彼此理解,但应该冷静审视婚姻是否缺乏活力,努力扩展社交活动。
步入婚姻之后,很多人会逐步走入到人生的下一个阶段,那就是为人父母。
如果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你知道应该如何帮助他茁壮成长吗?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人,你有了一个外向的孩子,你又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01 生而伟大,终而普通
马克·吐温写过这样一个寓言:有个男人走遍全世界想要找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将军,当他知道他要找的那个人已经到了天堂时,他决定去天国之门寻找。
到了天堂,他找到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在人世间,却只是一个普通的鞋匠而已。”
圣徒彼得十分惋惜地说,“可是如果他在当时能当上将军的话,那他一定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将军。”
每一个内向的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然而我们总是看到,很多内向的孩子,在家里、在学校,被要求改变,要让他们变成外向的人,让他们本身的才能被扼杀,让一个本可以成为最伟大将军的孩子,最终成为了一名普通的鞋匠。
02 父母带给内向孩子的伤害
知名育儿博主大J曾经分享过自己小时候的故事。她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内向的孩子,而她的妈妈是一个特别外向的人,因此,她的妈妈无法理解她为什么开口说一句话就这么难。
妈妈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她锻炼,拼命把她往前推,让她去经历一些“大场面”,导致小时候的大J四肢僵硬地去执行,有时候完不成,还会得到一个“这个孩子真没见过世面”的评价。
但是这样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似乎没有用,仍然无法让她自信地开口讲话。
大J小学一年级时,竟然还在课堂上尿裤子了,而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她课间休息时帮老师收作业,来不及去上厕所。在课堂上,她本可以举手和老师说一下,但是她无论如何都举不起手。
于是,小小年纪的大J,拼命憋着,一面鼓励自己要举手报告,一面脑海里又闪现出妈妈唉声叹气说自己“没出息”的样子。最后,尿在了裤子上。
当妈妈来接她的时候,感觉非常丢脸,一直在数落大J,“这么大的人了,还尿裤子,你害臊吗?你说你除了读书成绩好一点,还能成什么事?最终就是个书呆子。”
这件事对她的影响,让她后来花了十几年才慢慢化解。
多少内向的孩子小时候都或多或少地被家长、老师、和身边的人数落过。
“这孩子,见了生人就躲,长大肯定没出息。”
“其实是个聪明孩子,就是太胆小了,性格这么内向以后可怎么办啊!”
“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大大方方的打招呼,和谁都能打成一片,多讨人喜欢啊。我们这个孩子走到哪儿都害羞地不说话,哎~愁死人了!”
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被人误解。如果父母内向,可能比较容易理解孩子,如果父母是外向的,可能就像大J的妈妈一样,常常很难理解。
03 如何与内向的孩子相处
那么,如果你有了一个内向的孩子,该如何与他相处呢?
身为父母,请接纳他们的内向,明白这并不是有什么问题。
对于内向的孩子来说,大多数的活动都需要消耗精力,家长需要帮助他们、并教他们恢复精力。
当问孩子问题或讨论看法时,内向的孩子往往不会像外向的孩子那么脱口而出。
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管做事还是说话,都要花很长时间。有时会着急地催促他们“大声说出来吧!”“怎么不说啊?为什么不回答呢?”
父母应该明白内向孩子大脑的工作模式,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思考。
你可以告诉孩子,“现在你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怎么样,但是过一会儿你就知道了。”甚至当有人询问或催促时,教给你的孩子说:“我还在思考这个问题。”
此外,内向的孩子通常善于自我反省。内向的哲学家周国平,在他的文章《乖孩子的劣迹》中,清晰地回忆了几件终身难忘的小时候做过的错事。
这种深刻的记忆让他不会犯相同的错误。他们也对别人的愤怒和反对很敏感,因此不要当众纠正他们的错误。
作为内向孩子的父母,理解他们可能没有那么爱表达自己的情感;尊重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并尽量给他们提供私人的空间等。
04 内向的父母如何与外向的孩子相处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父母,而你却有一个外向的孩子,那么,你可能时常会感到精疲力竭、无暇顾及。
你会觉得你的孩子真的就像一个永动机,精力旺盛的永远不知疲倦,而且还不断要求你参与到他们的活动或者游戏中。
当你参加太多的活动,你会感到整个人累的像被掏空了一样;当你拒绝参加时,你又会有很强的罪恶感,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的爸爸或妈妈。
此时,放下你的罪恶感,向你的孩子解释,你喜欢他的活动,也愿意参与。
但你有不同的生活节奏,你对太多的活动感到疲倦,你需要用一种和他不同的方式来恢复精力。还可以对参与他的活动定一个限度。
外向的孩子需要有人可以对话,可以交流、分享,当内向的家人无法完全满足时,帮助他们发展家庭以外的友谊。
他们也需要回馈,因为他们不像内向的孩子那么喜欢反省,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来发展这种能力,家长应该鼓励他们、给出评价,帮助他们发展反省的能力。
他们通过大声讲话进行思考,让他们说说他们担心和关注的问题,并与你分享他们的想法。
很多外向的孩子不想错过任何事情,就算是外向的父母,都会感到精疲力竭。
因此,即使你的孩子不想停下来,也要安排时间让他们安静一会儿,帮助他们注意到拥有一些个人时间的益处。
05 结语与感悟
今天,我们了解到,如果你有一个内向的孩子,请接纳他的内向,明白这并不是有什么问题。
作为父母,应该帮助他们恢复精力、教他们学会休息;给他们时间,让他们思考;不要当众纠正他们的错误。
如果你是一个内向的家长,却有一个外向的孩子,当你疲倦时,告诉他你需要一种不同的方式来恢复精力,对参与他的活动定一个限度;帮助他们发展家庭以外的友谊;帮助他们发展反省的能力;安排他们休息。
我们不能保护我们的孩子免遭世界上所有的危险,但是我们可以影响他们对自己的感觉,教他们重视和理解自己的个性,并且学会欣赏他人的个性。
接纳每一个孩子天生的性格,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找到融入团队中的途径,锻炼需要的技能,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为人父母,需要了解和理解孩子,也需要照顾好自己,才能有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成长。
阅读之后,让我想到了身边的人的性格特征。人是比较复杂的,个性特征更是如此,不能简单的定义,一个人是内向还是外向。不同的年龄,出生于不用的年代的人,他们的个性都会随着时间与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地发生着改变。虽然人体的基因起了很大的作用,但也不能忽略价值观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很多改变,最终找到最适合的自己生活方式与个性。
我出生于八十年代,那时候是计划生育,我是家里第三个超生的孩子,给原本拮据的家庭带来了负担,偏偏父母还要让我们多读书,所以我们家的经济状况比大多人家都紧张。
而我的父母个性完全不同,父亲内向,母亲外向。他们相互不理解,不认可。我在他们的影响之下,有一些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才好,性格并不稳定,好像怎么做都不好。只到后来,我才发现内向让我更愉快。
儿子的个性也是不但地变化与发展。有时候比较安静,有时候又喜欢热闹;有时候比较乖巧,有时候又很叛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之后,变化非常大。初一的时候积极进取,喜欢表现。一年之后,他觉得做一个“显眼包”太累了,不如安安静静地听讲,节省心力,留个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思考与记忆,这种方式让他更轻松。
但是,有时候又让他有一些犹疑。比较大多数人都更欣赏活泼开朗的孩子。了解自己个性的偏向性,认识到自己,哪种方式更让人感觉轻松而愉悦,尊重的自己感受,灵活做出调整。不要用性格定义自己,尽量尝试着去塑造自己多样化的性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