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筹备一个会议格外紧张,紧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准备好。
没有准备也就对会议充满担心。可是偏偏这个会还是必须要开,领导们反复说了几次必须要开。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恐慌,这个会开什么是明确的,但是却没有准备好材料。也就是说会议是发散的,需要我去串场去引导。
那么为什么不准备好再开呢,这个是改变不了的。
另一个让我紧张的原因是与会者几乎都是领导们,我去给领导开会有没有太多准备,尽管只是充当主持人角色,也让人倍感压力。
那么该如何面对呢?
昨天晚上我想了很久,脑海里突然出现几天前在一本书里读到的故事,我感觉这个故事特别适合这次会议,可以作为一个引子。可是当我想去找到它时,我卡住了。翻阅了最近读的书,找了几遍,竟然没找到。于是我把最近读的四五本书通通拿出来,还是地毯式搜索,却还是找不到。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这个几本书基本是白读了,别说树里的内容,就连当初一个特别吸引我的故事都记不起来了,更不知道出处在哪。
后来经过一番搜索,我还是在吴军老师《见识》中找到了这个故事,它藏在如何好好说话一章里。而再读这个故事,我却感觉恰恰是要重现了一遍牧师的经历。
故事是一个牧师特别虔诚,经常带人在教堂向上帝祷告。有一天他坐出租车去另一个教堂。路上,司机逆行、不断超车、闯红灯。他害怕极了,在车上不停祷告。结果司机还是与迎面而来的火车相撞,两个人当场去世。他们来到天堂,上帝派使者给他们分配住处,他指着一座高大漂亮的房子给司机。又指着一座又破又小的房子给牧师。牧师特别委屈,他说上帝啊,我每天虔诚祈祷,死后却分到这么可怜的地方,而司机疯狂开车肇事却被厚待。使者听了说,你是每天都在祈祷,可是你在教堂祈祷时底下的人都在睡觉。而司机每次开车时车里的乘客都是非常虔诚的祈祷。
这个故事乍一听觉得这个牧师太形式主义了,可是仔细想想我们有时候不也是这样,以为有些东西说了一遍其余人就该理解了。或者自己培训了、写下来了,其他人听到或者看到就该明白了。这种想法不就是当天和尚撞天钟么,只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没有看到对方的反馈和变化。如果我们自说自话,其他人根本没听进去,或者其他人努力去理解却跟不上,这本质上就是一次失败的沟通。只能是单向的表现或者走形式。
我开始缓醒悟过来,所谓的紧张不也是担心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如果我定位是通过这次会议达成沟通交流的目的,那么我说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说多少,大家又接收到多少。当我总想着如何把会议办的漂亮是做不好事情的,只有当我们促成大家的共识和想法,才是真正成功的会议。这也是开会的本质,更是沟通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