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芳草集文艺天地散文特辑
《锦江记忆》76:迷醉童年的川戏

《锦江记忆》76:迷醉童年的川戏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2-01-28 08:44 被阅读0次

 【本文作者:张先德;摄影:完    璧】

        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瑰丽多姿的传奇印象的,首推川戏。

        我父亲一辈子喜爱川戏,受他的影响,母亲、两个姐姐和我一度都以观赏川戏为乐。在我6岁到10来岁之间,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前期,一家子常常倾巢而出看川戏。

        看川戏大多在晚上,有时也在下午,无论寒暑,刮风下雨天也常常合撑着两把油纸伞赶去。去得最多的,是华兴正街的锦江剧场,老东门大桥内北马道街紧挨城墙的老星桥剧场,还有水津街拐弯处的望江剧场,偶尔也去春熙路的三益宫戏院。我家正好位于这几家剧场之间,与它们差不多是等距,具体哪天去哪家,主要看上次去记下的剧目时间表,最想看哪一出。如果忘了当夜的剧目,或者两家演出的戏魅力不差上下,就以多数人的意向挑选一家。这些戏院里,锦江剧场有中式庭院和曲廊,漆成红色的圆木廊柱显得有些古雅,也是川戏的老窝子,算是条件最好的。老戏院三益宫也不错,星桥和望江剧场两家场地陈设就差一些,但只要戏好,也不在乎条件的简陋。那时周企何、陈书舫、竞华等川戏名家正当盛年,演出非常频繁,时常能看到他们精彩的演出。

        记得有一年香港电影明星夏梦到成都,由省文联派人陪同她去锦江剧场看川戏,消息传到省文联对面的三中,二姐等许多女初中生纷纷涌到锦江剧场,一睹夏梦的风采。

        那时看过的川戏,既有多幕大戏,也有什锦菜、拼盘菜式的折子戏,有文戏也有武戏,如《秦香莲》、《白蛇传》、《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柜中缘》、《迎贤店》、《思凡》、《拷红》等等,许多戏目在京剧、越剧、昆曲等众多剧种里都有,人物和情节基本相同,但川戏自有特色,有不同的处理和诠释,使其自有特别的味道。

        当年在我童稚的眼中,最吸引我的还不是戏的内容,而是川戏奇异的表演程式,以及演员生动的表现。偌大的剧场虽然都是硬木椅子,却座无虚席。深紫红或猩红色的绒幕还未拉开,一阵阵锣鼓便先营造着气氛,尤其是那锣声,响亮、悠扬、明快,或连击重击,或间歇小敲,渲染成或浓墨重彩,或滑稽轻快的曲调,常常还伴有高腔独唱和合唱帮腔,把观众的期待高高地悬吊起来,场内尚有交头接耳也闭了嘴,剧场变得雅静;这锣声在戏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每至关节,便以不同的音色、组合,节奏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或疏或密地响起,是表现人物心理、情绪,制造场面气氛和表示剧情转折的常用手段。幕间转场和剧终落幕后,锣声仍大有用处,可以把观众分散的心思收拢,或跟着退场的观众殷切送行,让人声声入耳,久久难忘。多年后,当时看过的许多戏目剧情印象都已淡漠,那些锣声鼓点却依然鲜活如初,仅凭记忆,就能在脑海里默默地敲打一遍。川戏的锣,我以为是它区别于其他剧种的最大特色之一。我还觉得川戏的念白比唱腔更有特色和味道。成都话的清、亮、尖、直腔调,在唱腔中也表现鲜明,但更到位的是体现在说白上。平时习以为常的家乡方言,经过戏台上的提炼,从音色纯美的演员口中说出,一下子显得清花亮色、鲜脆悦耳,好似那清澈透明的山泉,活蹦乱跳地奔将过来,舒服到心坎里了。而女声比男声更鲜美、清脆。清亮爽耳的腔调,加上幽默、辛辣的本土方言俚语,令川戏的“说”别开生面,趣味十足,有很强的现场感染力。如戏中某个村姑或村妇,想让父母官明白事理,斗胆上前,轻扯着县令大人的宽袖,从戏台深处一串急碎步奔到前台,一甩官袖,口吐莲花:“哎呀官老爷、官老爷!我们种地,一窝萝卜都要守个坑坑,你老人家做官嘛,还是要详情嘛!”另一个村夫在一旁独白:“未毕然你明镜高悬,我们心头就不悬嗦?”惹得全场观众捧腹大笑。这样的诙谐幽默,不仅在川戏的喜剧中俯拾皆是,正剧、悲剧中也不鲜见。

        饱享耳福的同时,观众更有眼福。传统古典川戏的戏装非常华丽、精美,不单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服装绫罗绸缎、锦绣彩绘,就是一般差役仆佣的着装,也显得飘逸洒脱,清爽利落。

        在舞台设计和表演方式上,川戏的一招一式都有讲究。大到戏台背景、房舍家具,小至手中的一方手绢、一柄折扇,都简而不陋,变化多端,富于意味。单单一把扇子的握法、展开、扇摇和收敛,就有多种方法和许多含义,就算不懂其含蓄的信息传递,只看那手法的变化也很有意思。更奇妙的是川戏的虚拟手法,《秋江》里女主角跟着艄公舞行十数步,表示绿波轻舟昼夜兼程;《点将责夫》等杨家将故事里,两三个将领、六七个士兵台前台后上下几回,便等于万千兵马浩浩荡荡征战千里。

        最精彩的是变脸。同一个角色,要展示他的多种本事或者不同的心情,或者鬼怪暴露各种恐吓伎俩,都可能采用变脸手法。但见戏中人转瞬之间,脸一转就换一副面孔,头一扭又是一种新嘴脸,半分一分钟内能幻化出一二十张浓墨重彩的新脸来,令人叫绝。

       老东门大桥内城墙边的星桥剧场兼演川戏和电影,后来主要演电影,再后来搬迁到九眼桥头,与望江剧场踞守在一列长街的两端,旧址改作礼堂。随着剧场的变迁,几年后我们慢慢不大去看川戏了,但那些有关川戏的优美生动的回忆,在心中永远回放着。

     (完)

相关文章

  • 《锦江记忆》76:迷醉童年的川戏

    【本文作者:张先德;摄影:完 璧】 在童年的记忆里,留下瑰丽多姿的传奇印象的,首推川戏。 我父亲...

  • 四川锦江宾馆

    四川锦江宾馆始建于1958年,由朱德和陈毅两位老帅亲自选定了”锦江”这一冠名。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华城店,四川锦江...

  • 《锦江街巷》81:川戏唱红华兴街

    【文章:冯水木;配图:成都市建设信息中心、锦江区档案馆、冯水木、完璧】 “华兴街”,清光绪即已得名,仅指现...

  • 《锦江记忆》71:三圣祠街忆童年

    【本文作者:任绪光;摄影:完 璧】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祠街街东头接北新街、中新街,西头接暑袜街,南面与荔枝...

  • 《锦江记忆》32:朱自清锦江往事

    【本文作者:李兴辉;摄影:完璧】 “江口以上,两岸平原,鲜绿宜人。沿河多桤木林子,稀疏瘦秀,很像山水画。”...

  • 让心灵自由起来

    文/万川月 独处时,我常常迷醉于春天枝头绽放的花朵,那么烂漫;迷醉于夏天树枝上伸展的绿叶,那么蓬勃;迷醉于...

  • 2019-07-22

    一斛珠(张先体) 文/风铃(四川) 池塘叶翠。 张张伞举蜻蜓戏。 露珠丹碧娇花魅。窃我心魂,却使情迷醉。 绿株茎细...

  • 《锦江记忆》1:锦江春色来天地

    【原书序见置顶,为完璧所作】 【本文作者:方志文;摄影:完 璧】 参见:我编老成都(1):关于第一次编辑出版图书...

  • 《锦江记忆》3:锦江濯锦誉锦城

    【本文作者:韩 旭;摄影:水梅子、锦玥】 上善若水…… “锦江”,流淌历史的母亲河从远古缓缓而来,...

  • 《锦江记忆》2:李冰父子与锦江

    【本文作者:弓文华;摄影:子文、完璧】 关于锦江的历史渊源,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谢元鲁博士曾写道:李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锦江记忆》76:迷醉童年的川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vrch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