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重读张五常老爷子的《经济解释》,这是迄今为止,我购买的学术性最强的一套经济学书籍。张五常是公认的全球华人中最有望获得诺奖的人,非常接地气的一位经济大师。
自上世纪60年代后,经济学中开始以数学公式主要手段来分析问题,这是因为充斥着各种数学公式以及模型的论文更易于发表。
而以论文数量的多寡来评判一个老师是否有资格升任教授也在60年代开始流行于西方大学。这股风气于80年代传至香港,90年代末传至中国大陆。
经济学家最擅长的就是理论分析,经常用科学理论来解释现象为什么会发生。科学理论存在两个极端: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
套套逻辑是任何情况下都成立的理论,比如双足动物都有两条腿。这个理论放之四海皆准,甚至放到火星上也会准确,但没啥实质内容,没有任何意义。
不要以为套套逻辑很容易被识破
书中分享了一个例子:话说有一年哈佛大学授予了一个人经济学博士,阿尔钦(张五常的导师)将其论文看完后,就评价说这篇论文阐述的其实就是一个套套逻辑。堂堂哈佛大学的诸多大教授居然没把它看透,反而授予了人家博士学位,情何以堪。
与套套逻辑相反的极端就是特殊理论,即只适用于一种现象的理论,这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的改变都会是该理论失效。
一句话,这种理论不划算,花费的成本太高,解释的现象太有限。
一般的科学理论就是又要有实质内容且能解释广泛的现象。
这让我想起了做人,理想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其实都不可取。理想主义者所处的世界其实不是真实的,在他的世界中,他一切行为皆合理,然而却不能指导如何在现实中生活。
实用主义者太庸俗了,生活的一切美好在他那里都会变的庸俗不堪,也许他能活的很好,但是他永远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所以如果想要更好更自在的生活,诗、远方和眼前的苟且缺一不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