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庸》谈修道

作者: 天棋如是 | 来源:发表于2018-07-06 22:03 被阅读143次

和朋友说要谈谈修道,自己也想整理一下自己读读书,所以就边读边扯拉杂着写下来。

我所见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直接讲到“修道”的,就是《中庸》了。所以就拿来读一读再写一些自己的理解。这一次是没有去看别人的注解,自说自话就这么拉下来,有疑惑的时候静下来体会让想法浮现。也不知道合不合圣人意,只是先抛砖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下面一句句来看看。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就是天给予的命令或者说上天赋予的全部能力,此为性。率性则是顺应上天的命令而为,可以称之为天真,如《黄帝内经》里说的上古天真的真人。修道是改变自己,让自己更符合于道,符合于天真,这个过程称之为教育。

这一段很勉强这么解释。实际上有一个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在里面,那就是天人合一,人是天的一部分,因此人与天地万物都是同构的。皆可用阴阳五行来描述。

在这个前提下,人的性也就是天命,人之率性天真则是天道在人身的体现。而人并不是天然能做到与道相符的,所以需要修道,这就是教育。这也确立了一个原则,教育的本义是让人恢复天真本性,做一个真实的人。反过来说,现在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只是谋生技艺的传承,就如鸟妈妈教小鸟飞一样。真正所谓人之为人的教育,却是没有的。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修道的人,时刻都不可离于道,要一直保持着与道相契。可离,那就不是修道的人。这里提出了这个原则,你要修道,那么重点就是不离道,也就是时刻都保持着与道的相符相合。如果你没有做到这一点,你就不是修道。你并没有真正的去接受教育。

后面就提出了君子。也就是说,修道的人才可称为君子,才可称为受教育。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不可须臾离也”呢?后面就说了许多修行的关键之处。

戒慎乎其所不睹:

对自己看不到的一切像守戒一样,保持着觉察;

恐惧乎其所不闻:

对自己听不到的一切像恐惧一样,保持着警惕;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上一次的解释有问题,现在改变过来。)莫见乎隐,没有比隐更重要的见;没有比微更重要的显。也就是见微知著的意思。许多事,往往隐微之时才是最重要的,就如同种子发芽未出土之前,看起来没啥,但后来就是一个蓬勃的生命。这两句在这里的意思,是做到上面的觉察,就能对隐与微并不忽视。实际上,就是一个全“知”的状态,此时,一点小变化都会感应到相应的内在力量与方向而预知未来一般。这也是《大学》里说的“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故君子慎其独也:这一句的注释中,最大的误解就是解释为君子在独自一个人的时候要谨慎,这是无法说得通的解释。实际上,这一句承接前面说的,君子要时刻让心保持警觉、不要散乱,“独”就是自己那个“知”,这句话是说:所以君子要谨慎地保持着“知”的状态,警觉而不动。此为慎独。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人在情绪未发的状态,称为“中”。情绪发出来但合于道,那就可称之为“和”。情绪并不能堵着不发,对自己身体有害,而且不一定有利于事情的解决或者人际关系的改善。但情绪的展现要做到合适,利于关系或者让事物往最合适的方向发展,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好了。引申开来说,不仅是人道了。从天道上讲,中,是天下万物的根本状态,而和,则是天下万物合于道的状态。致中和这个状态,就是天地自然的状态,天地因此而各有其位,万物也因此而生长发育。为什么这么说呢?未发,是势能的状态,发则是动能的状态。未发时,各安其位,发的时候,则各尽其能。这样才能万物育焉。这一段也是说,人的情绪并不是什么坏东西,这是自然的。没有情绪则人是死人,只是情绪的表现,只有修道才能让它表现得很合适。因为天地就是这样的啊,天道自然合于大道,人道则需要修才能做到。

所以《中庸》的第一段文字,是对修道的总概括,修道就是要达到“中庸”,中就是静,庸就是动,中就是无限可能,庸就是实现可能。所以中庸并不是说什么事都站在中间两不得罪,中庸之道可不是说做事不偏激。中庸是修道的总原则,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效法天地蕴育万物一样,为人处事合于道而利于民。

回头看了看,与以前学过的解释似乎多有不同,我自己觉得逻辑是清晰的,也合乎自己的感受,也就这么写了。

相关文章

  • 读《中庸》谈修道

    和朋友说要谈谈修道,自己也想整理一下自己读读书,所以就边读边扯拉杂着写下来。 我所见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里面,直接...

  • 7.27

    读原文悟原理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良知即天理,主宰自己的良知与天理同频共振。 《中庸》

  • 修道即教化

    ——读《中庸》有感 by司徒云飞 道亦常,乃细则之,不慎其行,以微观视之,是谓修道。 万物皆教人化之,无不近道、亦...

  • 【毓秀红林】||君子和而不流(《中庸》学习笔记)

    读原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各位同仁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中庸与赢得客户的72个机会。今天...

  • 读《中庸》有感

    杜娟12日读《中庸》有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经过反复阅读,渐渐地就明白,人心就是一面镜子,...

  • 见感思行19——《中庸》率性之谓道

    见 《中庸》开篇讲“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率性之谓道”,是先觉者,顺着人性做事;“修道之谓教”,是后觉者,跟...

  • 谈中庸

    中庸者,人生大道也。何为中庸,中者包容一切,时刻不离正道,中是一种包容一切的胸襟,不苛求,不厌弃,不厚此薄彼。庸者...

  • 读《中庸》偶得(三)修道之谓教

    昨天和朋友喝茶,真的被他惊艳到了。 他儿子今年高二,从中考的成绩平平,沮丧到每天除了吃饭就是打游戏,甚至不睡觉的状...

  • 国学经典之《中庸》原文及译文

    国学经典之《中庸》原文及译文:品读圣贤的智慧,有益人生 中庸的原文及译文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晨读《中庸》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孔子说: 颜回修道、做人,随时在中庸的境界里。 ...

网友评论

  • 逍遥蜗牛:写的好,可惜了操作股票?无所不能的中用错地方了!
    天棋如是:@逍遥蜗牛 谢谢欣赏!您说得不错。只是在股市里做不到“庸”,所以我这只是口头会说而已,实践还用不上,很惭愧。
  • caea43d07887:“中庸”。合乎佛家说的行者需要行中道,不着二边。觉者慈悲,都在为后来者说着同一个理
    天棋如是:@善护念_16d4 嗯,两边都是边,只是表达,还在于合于道。

本文标题:读《中庸》谈修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ygbu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