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图来自unsplash,谢谢作者的无私分享
我们常常做不对连线题
——读《纵囚论》
事情实实在在,背后的道理却不一定有人懂。
我们中的一些人,常常能够根据一些事情,联系到很多道理上,然而有一个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得出的道理多半是不对应的,两者看似一致,实则风马牛不相及。这类人群的比例,至少在我们中间占到80%,这不是一个夸张词。
最近在阅读唐宋文学作品,昨天讲了欧阳修写给高司谏的书信,今天继续读他的议论。欧阳修虽然家境贫寒,却读了不少书。他如果看到、听到、读到某些事情,要是不合理的,毫不避讳,敢说敢做。比如唐太宗时,曾经下令允许三百名死刑犯回家探亲,约定时间回监狱继续受刑。到期之后,三百死刑犯无一例外都如约返回。为表彰德化,太宗赦免了这些人。
这件事,写在史书中,传在百姓耳。读者、听者无不赞颂太宗的恩行德惠。
欧阳修说话,不拐弯抹角,即使是统治者,他言为心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名也。在欧阳修眼里,这个举动不过是某个人沽名钓誉,为自己打造形象的把戏罢了。
欧阳修议论不讲故事,讲道理,讲逻辑。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视死如归的品质,在君子的身上也不见得能够百分百地做到。刑罚判了死罪,不用说,自然是罪大恶极,必然不是君子。君子难能可贵的品质,在三百死囚的行为中却表现地淋淋尽致。那么这和人情相符合吗?
有人说,这当然是太宗皇帝用道德感化了这些人啊。
欧阳修抛出疑问之后,还要给读者一个合理的解释。太宗为何要释放死囚,任其自由?死囚因为什么又无一例外地回到狱中,接受刑罚?欧阳修告诉你,这是一场上下勾结、互相揣测的戏剧。
犯人如期回狱便会赦免,这是上面的心思;只要回去,便可求得赦免,这是下面的揣测。既然如此,死囚都履行了约定,而太宗也赦免了这三百死囚。
这场戏为了什么,欧阳修说得明明白白。太宗有了好名声,死囚得到了自由,这和所谓的恩义道德没有一丁点的关系。假如一天的恩德就能够让小人视死如归,信义为先,那么太宗执政六年,怎么还会有那么多的罪大恶极的人呢?
事实本没有对错,把事情和其中的道理联接起来,必然有对错。
明日我会继续更新,欢迎大家持续关注。期待你的收藏与转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