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梦想,闫妮说:养着鸡养着鸭,吃着自己亲手做的农家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年春节我就像坐上南瓜车的灰姑娘,沉浸在这同一个梦境里。婆婆的家建在果园里,推开屋门透过树林就是一片水库。虽然冬季欣赏不到累累硕果挂满枝头,但那些鸡呀鸭呀可以满园的撒欢儿。初一吃着早饭,突然婆婆叫着孩子的大伯向外跑,好奇的我放下碗筷也跟了出去。只见大家神情紧张的在羊圈里忙着,我凑上前去瞧,一只小羊羔降生在眼前。一切那么祥和......
NO.2
社会认同
原本敲醒梦境的12点钟声应该在初六响起,今年不得已提前到了初四。临出发前来到村上的超市,每次返津婆婆都会让捎回些当地的一种甜食。今年不仅甜食没买到店老板说连干面条子(挂面)都么有哩!
想到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六原则中讲到过的社会认同:“如果所有人都这样做,那么这一定是对的。”我便理解了村民们抢购食物的行为,并为自己知道逻辑就一定不会掉入“陷阱”而沾沾自喜。
一边得意着一边开着车我们穿过镇子来到县里,县里各门店做着消毒,药店的口罩脱销。我心想,看吧又是“社会认同”惹的祸。继续向市里奔去,终于在跑了六七家药店后买到了口罩。一看表还要再开7个小时才能到家,我转身进了一家大型超市准备买些奶酪和咖啡。
返回车上时,大家用错愕的眼神盯着我,搞得我像丈二的和尚不得其解。女儿稚嫩的声音划破了冻结的空气:“妈妈,你买那么多方便面干什么呀?”...
NO.3
启发式
我不屑于抢干面条子的行为;我抱怨囤积口罩的行为;我自诩不会做出烘衬恐慌情绪的行为。为什么在看到每个结账顾客怀中都抱着方便面时,在听见不停有人打听方便面货架在哪里时,在路过即将售罄的方便面货架时,我都不由自主的决定:买!买!买!
这种下意识的购买行为是如何发生的呢?
【英】帕特里克·费根在《呆萌营销心理学》中写道:“根据自动模式得到的经验法则就是启发式。它是不用思考就能迅速做出决定的捷径或经验法则。我们花费在决策上的脑力是有限的。例如,据估计我们至多有意识地处理0.0004%的感官信息。同时,世界也存在巨大的复杂性,仅仅在食物这个方面,我们每天就要处理超过200项决定。人类服从启发式的进行倾向十分强烈——这在灵长类,甚至是蜜蜂的身上也十分明显。”
NO.4
三思而行
当我们了解到启发式具有与生俱来的暗示,同时这一点也在被各类商家乐此不疲的包装着。从销量排名,X万人种草,试睡员推荐到“OMG这个颜色也太好看了吧!”如果我们每一个决策都由本能驱使呢?深呼吸-深呼吸-深呼吸!我相信你也被这个答案吓了一跳。
如何才能在重大问题上做出正确而非从众的行为呢?
1、未雨绸缪——评估将要采取的行动会出现哪些情况并如何应对;
2、心神专注——时刻关注自己真正想要的核心目标;
3、择善而行——相信事物善意的一面选择利他行为。
1903年12月30日下午,易洛魁剧院正在上演哲瑞·雷恩的流行音乐剧蓝胡子先生(Mr. Bluebeard)。当天的表演吸引了2100多位观众,不仅使得1700个位置座无虚席,而且有几百位观众拥挤在“站位间”、走道上。
大约下午3:15剧院突发失火,造成602人丧生,250人受伤。事后调查发现虽然剧院有多个出口,但被踩踏和大火吞噬的尸体仅集中在被打开的两个出口门前。据生还者回忆,当有观众快速打开两处大门时他们便蜂拥而上,根本不知道剧场还有其他出口。
而这场火灾中竟然有二十几个人毫发无损。其中5人是在观看演出前就打探清楚地形的,他们习惯做任何事情考虑好综合因素并做好预案。其他十几人中有一名是剧场的厨师,他每天为了不影响演员排练都从舞台后方的小门进出。当天他想带着更多人一起离开,但大多数人都涌向另两个方向根本没人听见他的呼喊。
采访跟随厨师逃离的观众,他们都做了同样一件事,那就是没有跟随人群一起跑动。而是选择站在原地打探最有可能生存的路线,这时他们看到了那位厨师在向他们挥手,他们相信他!
突发事件来袭,每一个决策都有可能是生与死的选择。让我们的行为只做对的不做快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