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是以陶、木、青铜等材料制作的小型人像,它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出现。目的在于代替活人随葬。人殉极其残酷,在商和西周非常流行。大量的活奴隶和活士兵被用作殉葬。
陶俑代替了殉人陪葬。而像秦始皇兵马俑这样大的陶俑,在世界上还是第一次出现。秦兵马俑集中埋于三个大小不等的陪葬坑内。共出土陶俑近8000多件,战车100多辆。秦始皇用这些陶质武士埋入地下,用以代表他死后的地下王国的冥军。秦俑坑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秦代军队的形象,它反映出秦代的兵种、兵器和军队的阵列等丰富的内涵,它是秦朝军事实力的象征。
陶俑中大体有三种类型的军人,即武将、军吏和士卒。武将的职务较高,权力较大,因此便被塑得深沉、果敢、坚毅,严峻和老谋深算。军吏们一般具有严肃、坚定,恭谨的形象。众多的士卒们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神态。
秦代手工业工匠继承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制陶经验和技术,把制陶技术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工匠艺人选好陶土,将土和成泥,反复揉搓,做成泥条。做俑时,先用泥条从下肢开始盘塑,直至躯干,用模子做成头、手、耳等大样,把塑制和模制结合起来,然后采用刻、削、刮、切等方法处理细部。如刻出眼睛、额上的皱纹,贴上胡须状泥片,然后再用刀刻出胡须,用竹片或木片刮削出衣纹。这些完成后,再将手、头同躯干装在一起。晾干以后,再入窑烧制。这样大件的陶制俑,装窑烧制很不容易。不小心,便会因为内部热气膨胀而破裂。当时的工匠很聪明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在俑、马身上留下了一个圆形的出气孔,因此,陶俑陶马虽然经过900-1200摄氏度高温烧炼,没有破裂,没有出现夹生的。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来都是彩色的,出土时彩色大部分已经脱落,他们施色的办法是:先在烧制成的陶俑、陶马身上涂一层生漆作底,在底色上敷彩。彩绘一般是平涂色。彩绘工序复杂,手法多样。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炼,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