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从《罪与黑》中看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从《罪与黑》中看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作者: 元胜 | 来源:发表于2020-05-19 20:32 被阅读0次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进行,相互层叠,构成复调体音乐,如经文、赋格曲与复调幻想曲等。巴赫金借此词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基本特征,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特点是,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了复调。在陀氏作品里,众多性格和命运结合在某个统一的事件之中,他们有着平等的地位和声音,而相互之间不发生融合。复调小说理论不仅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巴赫金诗学理论的基本范畴之一。作者不让主人公独白表达各自的意识,而是让他们与作者对话,最终使作品成为具备对话功能的文本。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巴赫金称陀氏小说为复调小说。

复调小说的内部对话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作品主人公的对话,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作品结构的对话。

在这里主要讨论一下作者与主人公之间的对话。

关于作品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巴赫金把独白小说的视角与思维方式与复调小说做了详尽的比较:在独白构思中,主人公是封闭式的,他的活动和感受都不能超出作家为他设计的形象范围;他只能永远是他本人,主人公的自我意识被纳入作者意识的坚固框架内。在声音处理上,主人公的议论和见解由作者的议论为外壳表现出来。而复调小说的主人公与作者地位平等,且具有同等价值的自由人,他不是作者的传声筒,而与作者处于相互关系之中。主人公的意识一旦成为他人意识,其议论与作者的议论具有同等分量和价值,由此我们看到的主人公的重点为:他经受了什么,做了什么,他如何认识自己,而不是他是谁、他的形象如何。

相关文章

  • 从《罪与黑》中看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复调,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以前广泛运用的-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所...

  • 巴赫金VS米兰昆德拉:对复调的补充

    文/@江寒园 之前对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已有过介绍,并结合电影实例做过细致的分析(见《公民凯恩:复调叙事的典范之作》、...

  • 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研究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础上提出的。巴赫金指出的是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

  • 《白痴》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复调本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

  • 与巴赫金对话

    关于苏联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的博士论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一、关于复调写作的观点 从一元论的意识形...

  • 拯救与逍遥读后感

    罪感与荒诞 ——从《苔丝》与《变形记》中看基督教信仰中的救赎主题 [摘要] 从古希腊神话的人神同构,到文艺复兴...

  •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的复调理论

    巴赫金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是和以往的独白体小说不同的复调型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人,是破碎的完整体。作品...

  • 夜读:从分工理论中看销售

    夜读:从分工理论中看销售 分工理论:物质财富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而不是单纯的靠商业贸易与交换获得。扩大物质财...

  • 巴赫金对话理论7

    19“复调的实质恰恰在于:不同声音在这里仍保持各自的独立,作为独立的声音结合在一个统一体中,这已是比单声结构高出一...

  • 巴赫金对话理论5

    13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拉柏雷、莎士比亚、塞万提斯的创作, 都直接源于古希腊“ 苏格拉底对话” 的那种狂欢化的世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罪与黑》中看巴赫金的复调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zsiohtx.html